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上兩期提到人的表現大抵與其家族背景或遺傳有關的一個俗語: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有人把以下的西諺看成這個俗語的英譯:
Fair feathers make fair fowls
(美麗的羽毛造就美麗的禽鳥)
意指漂亮或昂貴的衣服會讓穿着者看起來比實際情況更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它應沒有「美生美,醜生醜」的意味;反而用作以下兩個俗語的英譯較為貼切: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人靠衣裝,佛靠金裝
先敬羅衣後敬人
沈自晉《望湖亭記》中有載:
雖然如此,佛靠金裝,人靠衣裝,打扮也是很要緊的。
《醒世恒言》中有載:
佛是金裝,人是衣裝,世人眼孔淺的多,只有皮相,沒有骨相。
上面指的是:人要靠外表、衣飾來裝扮,佛像的光彩何嘗不是要靠塗金來裝扮呢?現實生活中,人往往先看人外表。這也難怪,因為外表是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沒錯內在美重要,可人第一眼看到的還是外表;第一個印象如已打了一大折扣,再有戲的機會微矣。
人人無論富或貧 都要曉得裝吓身
只要着得好款 開聲屋都震 有冇現款冇人問
皮鞋明亮冇滴塵 記住領呔花要新
君見否尖沙咀通街光棍 皆因先敬羅衣後敬人
以上是由許冠傑、黎彼得填詞,許冠傑主唱,於1980年推出的一首粵語流行曲《先敬羅衣後敬人》中兩節。「羅衣」指絲質的衣服;曲中歌詞明確地指出人們多以貌取人,「先敬羅衣後敬人」就是諷刺人們以人的外表和穿着打扮來判斷人。
《論語·衛靈公》中有載: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意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話可終身信守。可不是嗎?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加在別人身上人家會喜歡嗎?做人做事如能「易地而處」,換一換所處的地位就能知悉所施的行為對方會有何感受了。以上的做人態度也可說成:
將心比心
將心比己(廣東話的說法)
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以理解別人的想法。比喻設身處地替別人着想。與「推己及人」同義。
「手心係肉,手背都係肉」或「掌心掌背都是肉」原指手掌的中心和手的背部的肉都是長在同一隻手上。比喻在某個處境中所面對的兩方基本上同等重要,致令在一些抉擇上難以取捨;由於哪個抉擇都會破壞與任何一方的關係,正正陷於兩難局面。
示例:
老豆,你知我同阿媽都唔識游水,我哋兩個齊齊跌咗落海,你救邊個先呀?
阿仔,「手心係肉,手背都係肉」,叫我點揀得落手,我決定跳埋落去,攬住一齊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