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珏
本周,由藝術發展局主辦的首屆香港演藝博覽正在火熱舉行,從周一到周五一連5天,其間將呈現超過60個表演項目,更有1,400多位來自超過60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藝術領袖和代表出席。這次演藝博覽的表演項目多元、跨界、創新,更希望廣邀天下客,為香港演藝交流合作平台樹立口碑,增加粉絲,是意在長遠的「圈粉記」。
「圈粉」是一個網絡流行語,指通過各種方式擴大自己在社交網絡上的粉絲群,當今的很多網絡經濟、流量經濟,都要建立在擁有大量的粉絲基礎上。因此,當今香港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通過文化藝術品牌去圈粉也是重要一環。
這次的演藝節目非常有新意,比如我和香港舞蹈團合作的大型舞蹈詩《快雪時晴》,把王羲之的書法、中國太極功夫,特別還有小提琴弦樂、科技多媒體藝術都融於一體,雖然跨界多元,但我通過演出感受到,各種元素在文化之根上都是相通的,不論書法、舞蹈,還有弦樂等演藝表現都是用氣。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化提升的境界就是「氣自華」,我們用時代之新給觀眾傳遞中華文化之精氣神。再比如節目《琉璃之歌》,香港作曲家高世章和日本布景設計師松生紘子合作,聯手打造出了融合音樂、香氛和香水瓶的戲劇體驗。
要能夠爭取新一代的粉絲,需要為觀眾打造新的體驗,更需要從本地藝術中吸收能量,增加本地文化的包容性和可持續性。比如本次演藝博覽的節目《浩浩傳奇》由來自重慶、現居香港的藝術家楊浩演出,他把舞蹈劇場、粵語棟篤笑和普通話脫口秀結合。而節目《撈鬆》則以原創音樂多種語言及方言輕鬆說香港故事,包括潮州話、台山話,還有我的家鄉話上海話。這其實也代表了香港文化的多元包容,但在藝術上又充滿新意,更易引起情感的共鳴。我也一直在本地文化中挖掘潛力,希望做到溫暖而創新。比如10月9日我率領香港弦樂團舉辦的「繁花樂韻」國慶音樂會就是這樣一種嘗試。我出生在上海,又在香港成家立業,更希望通過音樂把兩個城市文化連接起來。《繁花》是香港導演王家衛拍攝的電視劇,也是滬港合作的典範,講述了上海的故事,裏面又有很多香港的經典音樂,我們把它創新編曲成了《繁花金曲串燒》進行世界首演,觀眾非常喜愛。另外,還演出了上海作曲家陳鋼老師的《紅樓夢小提琴協奏曲》,在香港首演這首曲子的管弦樂版,把熟悉的元素加以創新演繹,讓人耳目一新。
要真正地「圈粉」,一定要保持文化的活力、創新力,也要兼顧包容性和可持續發展。特別是要讓參與者能夠真正融入,保持長期的互動。我覺得演藝博覽是個很好的嘗試,未來還可以繼續豐富,特別是如何做好常態的流量經濟也是個課題。比如每兩年的演藝博覽是否有不同主題,兩年中是否舉辦一些定期小活動,演藝博覽如何帶動消費、如何打造演藝周邊經濟等都可以思考和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