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 木
「深圳發布」是深圳市政府新聞辦公室運作的微信公眾號,形式靈活,圖文並茂,有時會發一些角度特別的稿子,讓人印象深刻。比如,2023年10月19日發布一則推文《深圳地鐵站名中出現最多的字竟然是……》,已經過去快一年了,我還時常想起。據推文所載,深圳地鐵共設有350座地鐵站(不含港鐵運營的4號線),站名中出現最多的字,前五名依次是南、山、田、園、灣。這是幾個自帶文化內涵的特殊文字,仔細品來,意味深長。
深圳地鐵一期工程由1號線東段和4號線南段組成,2004年12月28日正式開通運營。經過近20年發展,全市地鐵運營線路已達16條,總里程556公里,全面覆蓋9個市轄行政區。2024年7月12日,深圳地鐵線網總客流量創下開通運營以來最高紀錄,達1,030.85萬人次。深圳陸地面積不大,只有區區2,000平方公里,卻生活着2,000多萬人口,而且經濟體量巨大,各方面要素的密集程度可想而知。若把這座城市比作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體,地鐵系統便是生命力汩汩流淌的血脈。一個個地鐵站隨着地鐵線路的延伸而出現,宛若城市生命旅程的驛站。富有特色的站名記錄着城市生長的密碼,從中可以窺見這座奇跡之城的來龍去脈。
換言之,各式各樣的地鐵站名,不僅承載着深圳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信息,也融合了城市的發展歷程、文化特色和功能布局。我就此請教一位在地鐵公司工作的朋友,他向我介紹了深圳地鐵站命名的幾種主要方式:
一是以地理位置命名。地鐵站的名稱來源於所在區域的地名或地理特徵,命名簡潔明了,便於乘客識別和記憶。如羅湖站,靠近有「中國南大門」之稱的羅湖口岸,連接深港兩地;機場東站,與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相鄰,市民和遊客可以坐地鐵前往機場,搭乘飛機,接送親友;深圳北站,作為地鐵4號線、5號線、6號線與廣深高鐵的交會站,既是重要的市內交通網點,亦服務於廣深港城際客流,成為華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二是以歷史文化地標命名。地鐵站的名稱與當地古蹟或文化設施相關,從中可以感受到深圳的歷史發展軌跡和城市文化脈絡。如左炮台東站、世界之窗站、大劇院站、海上世界站等,直觀地展示了深圳作為歷史上的海防城市和改革開放中著名的文旅城市,在城市的形成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文化內涵和執着的文化追求,成為解讀鵬城文化的入口。
三是以城市功能區命名。地鐵站的名稱與周邊產業區、商務區或其他功能區相聯繫,體現了深圳作為現代化大都市的產業布局。例如高新園站,位於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高科技企業分布及其人才流動的重要交通樞紐;東門站,是特區早期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周邊特色街區如東門老街,以及深圳戲院、新安酒家、華僑大廈等,已成為深圳人的集體記憶。會展中心站和國展站,緊鄰深圳兩大展館——深圳會展中心和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為頻繁的商務活動和國際交流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務。
四是以自然環境命名。地鐵站的命名以當地自然景觀、生態資源為基礎,具有明確的生態保護指向。如紅樹灣南站,紅樹林濕地是深圳重要的自然保護資源,地鐵站直接以這一生態景觀命名,體現了對濕地的珍視和保護意識。梧桐山南站,宛然梧桐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門戶,讓人想到這座郊野公園的悠久歷史和獨特價值。梧桐山早在明清時期即以「梧嶺天池」成為新安八景之一,如今則以「梧桐煙雲」進入深圳八景之列。蓮花西站、蓮花北站位於蓮花山公園附近,情況與此類似。蓮花山是深圳的城市綠肺,特區改革發展的象徵,亦以「蓮山春早」位列深圳八景。
所以,深圳地鐵站命名的背後,既有對地理位置的直接反映,也有歷史、文化、產業、生態的深刻聯結,不僅僅是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樞紐,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站名,都或多或少承載着城市發展的歷史記憶和未來希望,體現了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獨特風貌和活力。而南、山、田、園、灣之所以成為深圳地鐵站名的高頻字,自有它的道理。從根本上說,是由深圳城市發展的內在邏輯決定的,表明了深圳的城市方位和城市形態,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深圳從何而來,因何而興,向何而去。
首當其衝的「南」字,點出了深圳的城市方位。深圳迄今已有近1,700年建城史,從寶安到新安再復名寶安,城市中心相當長時期裏都位於一個名叫「南頭」的古鎮。「深圳」雖是歷史悠久的商業重鎮,成為城市中心卻不過70餘年。南頭,顧名思義就是南之頭。作為中國領土南端的一座城池,深圳因其地理關係,無論是自然氣候、歷史文化還是市民生活習慣,都表現出明顯的南方特徵。
然而,深圳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南方城市,精神氣質其實已經超越了南方北方。宋末遺族南遷,清初復界墾殖,特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改革開放浪潮,把這座南國古邑鍛造成了一座全新城市。在這座城市裏,南北文化渾然一體,東西文明深度交融。如此城市特質,放眼全國,或許只有香港堪有一比。「來了就是深圳人」,只有深圳喊得出這樣的口號,也只有深圳喊出這樣的口號不會讓人覺得牽強。
「山」在地鐵站名高頻字中位列第二,展現了深圳的城市形態。深圳是一座典型的低海拔山地城市,地形複雜,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台地、階地及小塊平原穿插其間。由低山、丘陵和高台地組成的山地面積,佔全市陸地總面積的62.8%。市域範圍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17座,最高峰大梧桐(梧桐山主峰)海拔943.7米。深圳的山脈走勢,呈現出兩大特徵:一是脈狀分布,二是攜山向海。
所謂脈狀分布,是指所有山體都大致處於一條山脈上,即以梧桐山為中心,東翼大鵬山脈,西翼陽台山脈。前者主峰位於大鵬所城附近,為深圳別稱「鵬城」的主要來歷。後者主峰位於南頭古城附近,為深圳前身新安縣城的後山。這「一山兩翼」構成了深圳生態骨架「一脊一帶二十廓」的主脈,登山愛好者將其打造成一條長達兩百公里的郊野步道——鯤鵬徑。步道貫穿東西,中段沿當年特區「二線關」延伸。登臨其上,關內關外一目了然,可以清晰地感知城市的歷史變遷。
所謂攜山向海,指的是深圳山地的形成,皆緣於粵東大岳蓮花山的餘脈。蓮花山脈是廣東省兩大地理單元——潮汕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分水嶺,自東北向西南,綿延三百公里,從惠州與汕尾交界處入海。餘脈繼續向西南延伸,在今天深圳香港地區再度隆起,形成千峰歸海、百嶼熨波的獨特景觀。深圳憑藉彈丸之地,雄踞大山(蓮花山)、大河(珠江)、大海(南海)交匯處,自有一股萬馬奔騰、驚濤拍岸的宏偉氣勢,得以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