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三會」、關愛隊和地區管理委員會均由政府領導,令政府能有效統籌和協調,提升地區治理水平。圖為關愛隊為區內有需要家庭送上應急乾糧。資料圖片
●現時不少地區已設置社區客廳等生活服務空間,但仍有地區受限於沒有合適的地方,無法提供此類服務。圖為社區客廳。 資料圖片
●政團倡增加託兒服務中心,有助支援婦女就業。資料圖片

地區人士提建議 增建臨時自修室 盼康健站速升格康健中心

特區政府近年不斷提升地區治理效能,增加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香港文匯報日前從現有地區治理合作機制、完善社區醫療、支援基層學童、家庭婦女網絡建設等方面,邀請相關地區人士提出建議,他們表示,要進一步整合地區資源,擴大服務覆蓋面,又建議社區醫療服務提供者定期與關愛隊合作,預留服務名額供關愛隊物色服務對象;同時盡快將各區的地區康健站升格為康健中心,並籌措設立更多臨時自修室予基層學童,還建議組織基層婦女去企業參訪,增加婦女再就業的信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 康敬、黃子晉、黃子龍、凌瀚

區議會可與「三會」增合作蒐民意

現有合作機制協作成果

●民政事務專員擔任區議會主席,體現行政主導,確保區議會工作配合政府施政。區議會、「三會」、關愛隊和地區管理委員會均由政府領導,令政府能有效統籌和協調,提升地區治理水平。

在完善地區治理後,在應對突發天氣等事件、支援有需要群體方面,地區治理層面的工作成效明顯提升。

●區議會、「三會」和關愛隊各司其職,在地區初步形成治理網,「上情下達、下情上報」方面較以往更為順暢。

政界獻計

立法會新界東南議員李世榮表示,現時區議會、「三會」、各地區團體,都積極在區內舉辦各項活動,促進民心相通,值得讚賞,然而許多自發舉辦的活動,例如慶祝國慶節活動,或針對區內部分群體的活動等。雖然各組織間已開始合作,仍難免有類同,他建議地區團體,如NGO、社團等,可以更多與政府部門合作,民政處及社會福利署可適當提供區內居民資訊,以及整合區內資源,從而更合理運用資源,使更多市民受惠。

灣仔區議員劉珮珊表示,地區「三會」各自有他們的職責和分工,期望日後可加強「三會」之間的合作,以及「三會」與區議會的合作,從而讓「三會」更多地參與各項地區事務。

她建議區議會可與「三會」共同舉辦活動,如公園優化、道路巡查、完善長者設施等,建設社區的同時,推廣如防火、滅罪等資訊,並定期共同討論收集到的意見,整合後向政府反映,令意見更具代表性。

冀設優惠網絡套餐 方便劏房童上網學習

地區層面支援基層學童成果(部分)

社區客廳

●為基層學童提供學習和活動空間,幫助學童在放學後有更多的學習和發展機會。

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

●推行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讓有需要的小學生可在課後留校接受託管及學習支援,方便家長外出工作,單親家庭亦可受惠。

政界獻計

黃大仙區議員雷啟蓮表示,侷促的劏房環境令學童很難集中精神學習,亦影響他們的身心發展。現時不少地區已設置了社區客廳、社區自修室等生活服務空間,但仍有地區受限於沒有合適的地方,無法提供此類服務。她希望特區政府善用全港各區的閒置土地及設施,籌措設立更多臨時自修室予基層學童,及支持學校提供場地供學童留校學習。

「兒童的醫療開支對不少家庭造成沉重經濟困難。」雷啟蓮建議特區政府增設兒童醫療券計劃,以減輕一般家庭的經濟壓力,保障兒童就醫。

她又提到在互聯網時代,教育離不開網絡,但寬頻上網服務的費用對於不少劏房戶來說仍是負擔,故呼籲網絡運營商能為劏房家庭提供更優惠的網絡套餐,或免費上網數據SIM卡,支持他們善用資訊科技學習。

東區區議員丁江浩表示,為了更好地幫助東區區內學童茁壯成長,社區服務的不斷完善將是對他們重要的支援。

他認為要增強託管服務,包括提供彈性託管時間服務、提高託管人員數量和質素、增加孩童託管服務名額、空間等,為雙職家庭提供支援。

他指出,市面上的託管班通常只照顧孩子兩個小時,且收費昂貴,「基本晚上六時半就關門了,對於雙職家庭十分不便。」他建議在區內加快建設社區自修室,同時延長圖書館等公共服務場所的運營時間。

在託管人員方面,丁江浩建議,除了擔任義工的區內學校教師之外,還可以設置一些夜間的兼職輔導老師崗位,聘請大學生、實習教師等輔導學童功課,「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減輕託管難題,還能創造一些工作機會,雙方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

多招支援雙職家庭 增主婦再就業信心

支援家庭婦女網絡建設(部分)

●政府在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下專設婦女事務組,設立婦女事務專員專責推動婦女發展工作。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設一站式家庭及婦女資訊平台,涵蓋婦女權益、健康、就業和創業、家庭教育、家庭服務、婚姻資訊等範疇信息。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與家庭議會正式推出為期五年的全新家庭教育推廣計劃,每年撥款800萬元,資助民間推行非牟利的家庭教育項目。

政界獻計

婦女事務委員會成員、九龍城區議員黃文莉建議,為雙職家庭提供更多家庭教育的機會,如針對孩子生活習慣和技能、品格美德、身心健康等方面,提供親子工作坊以及兒童心理學講座等。針對有18歲以下的學童的家庭,考慮其家長每年可以獲得兩天家事假期,讓家長能有多兩天時間陪小朋友參加工作坊、講座等親子活動。

同時,她建議特區政府應為想轉型回職場的家庭婦女提供針對性培訓,除了以往普遍的面試、人事技巧培訓外,更可以針對一些大的工種做專題培訓。

婦女事務委員會成員、九龍婦女聯會會長陸海建議在地區、多媒體平台等宣傳力度,讓更多基層婦女實實在在用到一站式家庭及婦女資訊平台。

她關注家庭教育的內容,認為可以提供更多家長感興趣的資訊,如學校面試、義工活動資訊等。在地區活動層面,她認為家庭教育是潤物細無聲,建議開展更多形式、內容多樣的親子活動,增加吸引力。

觀塘區區議員、社會福利及婦女發展委員會委員梁思韻表示,區內不少家庭婦女都希望能再就業,但缺乏信心向上流,同時對家庭牽掛深,故在區內開展婦女工作需要盡量對接不同婦女的專長,並建議組織婦女去企業參訪,增加婦女再就業的信心。在地區支援方面,希望能增加區內嬰幼兒的暫託服務。

倡拓社區藥房網絡 緩解公院醫護壓力

近年完善基層醫療施政成果(部分)

成立基層醫療署

●醫務衞生局轄下的基層醫療署經已成立,承接現有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的工作,透過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帶領該署,專責管理與基層醫療相關的服務供應、標準制定、質素保證和人員培訓,並透過策略採購統籌處規劃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和分配資源,加強整體基層醫療服務。

全港18區已設立地區康健中心

或地區康健站

●特區政府已在葵青、荃灣、屯門、元朗、深水埗、黃大仙、南區7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以及在離島、北區、西貢、沙田、大埔、九龍城、觀塘、油尖旺、中西區、東區、灣仔11區設立地區康健站,在社區提供健康推廣、健康評估、慢性疾病管理、社區復康等服務。

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

●資助45歲或以上市民,經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配對家庭醫生進行糖尿病和高血壓篩查、醫生診症和化驗,以及按個人健康狀況獲處方藥物,接受護士診所和專職醫療服務跟進等。

優化長者牙科服務資助項目

●取消原有必須鑲配活動假牙的條件,資助合資格長者到分布全港各區的牙科服務單位,接受口腔檢查、洗牙、脫牙、補牙、X光檢查、移除牙橋或牙冠和杜牙根等。全港有超過850名牙醫參加該項目。

擴展及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

●每年向年滿65歲長者發放2,000元醫療券,在獎賞先導計劃期間,每年可多獲取500元醫療券,容許配偶共用醫療券,容許長者以醫療券支付共十四類醫護專業,包括西醫、中醫、牙醫等所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

政界獻計

立法會議員梁熙表示,地區康健中心的有效落實,有助在社區發現有潛在慢性病的病人,及早向他們提供跟進治療,預防小病變大病,非常重要,建議特區政府加大力度,盡快將各區的地區康健站升格為康健中心,並透過區議會、地區「三會」、關愛隊等推廣服務,為市民提供更全面的基層醫療支援服務。

同時,他建議特區政府積極拓展社區藥房網絡,更好與地區康健中心配合,讓市民能在社區醫療層面已解決基本的醫療需要,紓緩公營醫療體系尤其公立醫院醫護的壓力。

西貢區議員黃遠康建議特區政府加強協調社會各界,更有效統籌調配社區醫療資源,以拓展服務範圍。他以在全港各區行走的流動中醫醫療車為例,指工聯會、仁愛堂、東華三院等多個機構均有營運,然而有些公共屋邨每周有多達5天有醫療車停泊,但有些屋邨卻完全未獲服務覆蓋,證明社區醫療資源的調配仍有優化空間。他指出,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拓展地區康健中心網絡,在社區提供健康生活教育、健康評估、疾病預防、疾病管理及復康服務等,幫助市民「治未病」,尤其對改善長者健康大有幫助。

不過,他留意到仍有很多街坊不知道有關服務,建議特區政府要讓社區醫療服務進一步與地區治理機制銜接,包括安排基層醫療署密切地將最新社區醫療服務資訊講解給各區區議員、關愛隊成員及地區服務持份者,讓大家共同分擔有關服務的推廣工作;並讓社區醫療服務提供者定期與關愛隊合作,預留服務名額供關愛隊物色服務對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