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香港與內地日前簽署CEPA服務貿易協議二,放寬多個服務貿易業進入內地的要求,標誌着兩地經貿合作尤其是服務貿易合作邁上新台階。此次協議是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健全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的重要舉措。這也是繼2019年首次修訂後,對CEPA服務貿易協議的再次修訂,進一步深化兩地經貿交流合作,為香港拚經濟、謀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支持香港由治及興發展,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加速,促進區域融合為香港經濟發展加注活力不是選答題,而是必答題。從演變和制度視角理解,香港必須通過對區域融合相關制度的持續創新,才可更有效回應全球和國家的政治經濟演變,以及解決本地經濟與社會發展問題並滿足新的需要。
利香港優質服務進軍內地市場
CEPA是國家支持香港發展的重大舉措,是內地與香港在「一國兩制」的關係基礎上、並以世貿成員身份的相互協商,共同達成的創新性制度安排,既實現互惠互利和優勢互補,亦滿足新環境和新形勢下雙方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需要。自簽訂協議21年以來,針對環境和需要的不斷變化,內地與香港以循序漸進方式簽訂了多份補充協議、服務貿易協議、貨物貿易協議、投資協議等文件,包括近日簽署的CEPA服務貿易協議二。筆者認為是次對CEPA的最新修訂將起到以下兩個作用。
一是CEPA可以成為緩解當前市場不景情況的強心針。通過對服務領域增添開放措施、門檻的下降,形成「引進來、走出去」的效應,從而改善香港經貿投資的環境。新簽訂協議允許香港服務提供者可以更容易在內地成立企業提供服務、香港專業人士可更容易在內地取得執業資格,以及更多優質的香港服務可輸出到內地市場,通過降低門檻,鼓勵香港服務提供者走出去,發掘龐大的內地市場的各種機遇。
另一方面,在大部分服務領域取消香港服務提供者須在香港從事實質性經營三年的年期規定,就是降低另一入場門檻,把香港打造成一個擁有更大吸力的市場,吸引更多本地和世界各地的企業和人才,通過立足香港、成立企業或獲取專業資格,繼而拓展內地市場。
據統計,2022年兩地服務貿易總額佔香港對外服務貿易總額約28%;而截至2024年9月30日,已有1,976家企業根據CEPA安排獲批准成為香港服務提供者,累計簽發3,421張《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可以預期,除了傳統的運輸物流、分銷服務等主要服務行業外,是次對建築及相關工程服務、電影、電視、旅遊等服務行業的新增開放措施,將有利這些香港優勢產業和從業人員在內地市場獲得更多投資、提供服務和業務合作的機遇,並改善本港相關市場的業務環境。
利灣區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
二是CEPA可以成為支持香港在區域市場結構調整中鞏固優勢的制度化鋪墊。是次協議新增的開放措施不單有利推動大灣區市場的一體化發展,本身更是有力的創新性制度安排,推動香港在不斷演變的環球局勢中,通過立足大灣區和面向世界,為國內和國際兩個經濟大循環提供更優質、更先進、更高價值的專業服務,鞏固香港的「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
是次協議新增的「港資港法」和「港資港仲裁」,把廣為本地和國外投資者熟悉的、並具信心的法律工具成為投資香港和藉香港服務提供者身份投資內地的信心保證。此便利措施容許大灣區內的港資企業選用香港法律作為適用法和選擇香港作為仲裁地,既可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法律及仲裁中心的地位,並擴展相關專業服務的服務範圍與市場地位,亦有助大灣區打造更具法治信譽、更接軌國際的優良市場環境,增強外資利用香港作為橋頭堡到內地投資的信心。
要讓新修訂協議發揮最大作用,作為即時應對措施,特區政府應聯同業界和專業團體,在協議二於2025年3月1日正式實施前,及時做好本地推廣和人才、資金、法律法規等支援措施的工作;同時結合整個大灣區的政商力量,共同做好外宣和招商引資的工作,推動大灣區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作為長遠目標,香港要從戰略高度籌謀,結合國家、大灣區和本地的產業發展規劃和傳統優勢產業的升級轉型措施,加速與內地的法規、規則和機制的對接工作,以及城市和產業發展長期規劃的協調,為香港創造一個更切合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的商業環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