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內地近廿年不斷開放金融市場的機遇,恒豐證券得以吸納內地客戶,也由當初只做證券期權買賣的經紀行,變身成現在提供各種金融服務的全方位券商。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恒豐證券。 公司官網圖片

今年是國慶75周年,對很多香港新生代來說,參與國慶盛典都是近數十年的事,但不少「老愛國」慶祝國慶已經超過「一甲子」。前全國政協委員張華峰表示,當年第一次慶祝國慶大約是新中國成立15周年,「幸運的是,過去四分之三個世紀,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團結奮進、開拓進取,國家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都實現歷史性跨越,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令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深感驕傲自豪。」他以自己開辦恒豐證券為例,正受惠內地近廿年不斷開放金融市場的機遇,令他可以吸納內地客戶,也由當初只做證券期權買賣的經紀行,變身成現在提供各種金融服務的全方位券商。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

張華峰回憶稱,建國之初,內地的確很貧困,但中國人並沒放棄過發展圖強之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更成就了中國震驚全球的經濟奇跡。而他亦有幸搭上改革開放「順風車」,於1980年的創立恒豐證券,成為香港最大華資證券行之一;2003年,他更獨資成立南京麒麟山莊開發公司,專門進行內地的房地產開發,及後在南京投資低密度的住宅項目。

公司受惠全球資金匯聚港股

他直言,國家在經濟上的急速發展,給予商界很多發展壯大的機會。「80年代以來,港股市場發展神速,很大原因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吸引了全球資金匯聚,例如恒指亦從當年的數百點,增長至今日的兩萬多點。」他笑言,恒豐證券自然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紅利。不單只他的公司,所有的港商、港企、港人的事業發展,多年來皆受到惠國家的發展,他有幸見證中國經濟在各方面的成就,深感榮幸。

他認為,香港在獲得內地的支持下壯大發展,同時亦要思考如何貢獻祖國。「事實上,香港人應要思考如何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維護及建設好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發揮自身所長,本身就是對國家的一種貢獻。」

港人必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目前來說,就是要牢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等機遇,創新發展,實現香港的新價值。」

張華峰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內地已有一套很好的制度。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市場日益成熟,規則與規矩均已定得很好。內地近年不斷鼓勵港企赴灣區發展,同時鼓勵青少年去灣區求學、創業,這正是中央對香港的關心。若未來允許香港金融公司進駐灣區內設立辦事處,令香港金融人才也更容易地到內地工作,將可為兩地創造更多元、豐富的投資機遇。

香港得天獨厚需全力維持

內地由當年一窮二白的年代,到現在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無論醫療、教育、福利等各方面,都有巨大進步。張華峰可謂見證者之一,他直言,祖國是香港最強的後盾、最大的底氣。「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下,香港原有特色和優勢得到鞏固加強,在國家的高速發展下,國際競爭力與日俱增。他說:「香港並沒遺產稅、資產增值稅、利息稅等,資金又自由進出,優勢放眼全球得天獨厚,這是中央給予的『一國兩制』優勢,香港需要全力維持。」

當年入讀愛國學校獲益良多

回想起在培僑就讀的時候,張華峰回憶說,當年是家人送他到香港培僑中學讀書,目的是希望他「不要學壞」,因為家人深信,愛國學校能夠培養出「有道德、行正路」的學生,這也為他日後為人處世,打下良好基礎。他說:「當年培僑是本港極少數教授普通話的學校,這當然有助於日後跟內地建立聯繫。而且在校內師生關係和諧,就跟家人一樣,老師對學生親如子侄,令我不單在學習上獲益良多,也學懂了關懷身邊的人。」

如今,隨着「愛國者治港」原則的全面貫徹落實,香港已是踏入良政善治的歷史新征程,面對着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張華峰相信,只有港人發揮自身優勢,就定能繼續抓緊國家發展機遇,同時為國家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他更深信,全國人民凝心聚力、攜手共進,定能再續華章,祖國明天定會更加美好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