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非正式統計,香港現存四十多間奉祀關帝的寺廟。這數量或許不太驚人,但已算是很多。而且,還沒有計算民間在公、私場所供奉的關帝神像。因此,說關帝信仰是香港其中一個重要信仰,絕對不為過。
關帝,即東漢末年河東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關羽,在陳壽《三國志》有專傳記載。關於關羽的生平,坊間有大量文章考述,我不在此贅述了。今天,我主要想說說關羽的「封神演義」。
唐朝始入武廟 成佛教「伽藍菩薩」
從關羽被斬於臨沮到宋代以前,關羽的信仰處於形成時期。當時,史書記載轉引關羽的形象和事跡時,每每側重於突顯他的勇猛善戰。譬如《晉書·劉遐傳》描述傳主劉遐的「陷堅摧鋒」的英勇時,會以張飛、關羽比喻;又例如《魏書·楊大眼傳》描述楊大眼之驍勇善戰,便形容道「皆以為關張弗之過也」。
到了唐代,官方對關羽的重視並沒有太大程度的改變。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興建武廟,以姜子牙為主神,同代配享武將為諸葛亮,卻沒有關羽。到了唐德宗時期,朝廷才在先帝唐肅宗的72配享武將的基礎上,再多加64人到配享武將名單,而關羽在這一次終於和張飛、周瑜、鄧艾等其他三國名將一同進入武廟。
關羽的神聖形象也是在這個時期逐漸建立。根據《佛祖統記》卷六載,隋開皇十二年(592),高僧智顗到湖北當陽玉泉山「創立精舍,及重修十住寺」,夜見一「美髯而豐厚」神人,自稱蜀將關羽,現為當陽山主,願作佛門弟子護持佛法。自此,關羽便成為了佛教的「伽藍菩薩」。
宋朝四次受封 封號疊加至26字
到了宋代,關羽的形象變得更加立體,不只是陳壽《三國志》所謂的「萬人之敵,為世虎臣」,而且更加入了「忠義」的描述。像鄭樵的《通志·關羽傳》便引用裴松之《三國志注》的《江表傳》,用關羽愛好《左氏春秋》 一事,突出了關羽深明春秋大義的形象。
而在這個時候,也有一個傳說,指宋徽宗請了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請關公到山西運城百里鹽池滅妖,而道教也因此尊關羽為「蕩魔真君」、「伏魔大帝」。而且,由於護國有功,篤信道教的宋徽宗在他任內期間,四次敕封關羽。這四次封號分別是:「忠惠公」、「崇寧真君」、「武安王」、「義勇武安王」。關王爺的「封神之路」也是從宋徽宗始。
假如從關羽在生獲封「漢壽亭侯」始計,直到民國時期,關羽合共獲封41次。在歷代累加誥封之後,關羽的封號疊加至26字:「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事實上,從敕封的時序看,關羽信仰在清代是鼎盛期,共有13次敕封。清代的「關公信仰」大有說頭,礙於篇幅有限,我們日後再談。
●葉德平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