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特殊教育在保障個體權利、促進兒童發揮潛能、提升社會包容性,以及培養未來人才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實現教育公平和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之一。
民建聯昨日舉辦了特殊教育圓桌會議,邀請來自教育界、社福界和科技界多名專家討論當前特殊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探索如何善用新科技幫助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在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和未來,讓他們一展所長。
香港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聯會創會主席梁永鴻於會上指出,業界在照顧和幫助SEN學生方面,校長和教師都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技巧,去幫助不同類別的SEN學生發展。
這次的圓桌會議讓不同領域的專家結合經驗,共同探討未來SEN教育和科技發展融合的新教學方向,進一步協助SEN學生獲得更全面的學習體驗和全人發展。
民建聯教育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郭玲麗分享了自己在特殊學校任教8年的經驗,見證了科技成功地幫助學生。她認為,雖然教育局近年對特教學生的支援愈見重視,但學校在實際教學上仍面臨困難,例如有學校希望配合未來職業導向設計教室,卻遇到政府資源申請困難,需要學校自行籌款。
在以新科技支援特教學生的相關措施方面,特區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特殊教育)李何淑華在會上分享指,局方於2020/21學年起為所有中小學包括特殊學校,提供資訊科技綜合津貼;至2023年,特殊學校還將獲得6位數字的新科技支援課堂學習津貼,每間學校可獲得30萬元至70萬元不等的資助,用於購置不同教學設備、新科技軟件及服務等;今年3月教育局亦為特殊學校提供6位數字的優化照顧及支援津貼,讓學校購置科技產品、特殊傢具或設備,同樣可購買相關服務。
議員冀資助購科技產品 改善學習質素
民建聯副主席葛珮帆表示,目前科技界對於如何應用科技支援SEN學生普遍未有深入的討論和參與,希望業界藉是次會議帶出更大發揮空間。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則期望,特區政府能進一步資助合資格的教育單位購置、租借和試用科技產品,以改善SEN學童的學習質素,同時減輕教師、專責人員及家人的負擔和壓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