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晶煒 政策研究員
本港媒體不時揭發有外勞被剝削的問題,情況由過往較常見於護老行業蔓延至建造業。對於外勞投訴遭內地管理公司多重剝削,香港建造商會建議政府部門可以禁止勞務公司將與工人的合約再外判,由可輸出外勞的14間內地勞務公司直接自己找勞工及簽署合約,又建議將僱主為每名外勞每月支付的再培訓徵款提高,減低外勞在香港賺取的工資與內地工資水平的差額,減少中間有人混水摸魚剝削外勞。輸入外勞有利解決本港勞動力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增強相關行業競爭力,加快本港整體經濟復甦。對外勞一視同仁,賦予他們和本地勞工相同的福利和權益,實乃文明社會的應有之義,特區政府應加強與內地相關部門合作,採取有針性的措施,從嚴打擊無良中介,引導外勞提升保障權益意識和能力,杜絕外勞被剝削的現象。
現在輸入外勞,首先是經內地勞務公司作為中介招聘,外勞來港後,承建商又聘用管理公司負責其食宿交通。管理公司儼如「大管家」,權力過大。不法中介以「高薪」招聘,令不少外勞上當,成為受害者。筆者近期在內地一黃頁網站所見,建造業工人來港工作,底薪為24,000元,紮鐵工人薪酬則高達36,000元,並可多勞多得、享雙倍加班費;護老從業員底薪也高達32,000元,接近本地註冊護士起薪,還能享有20日帶薪年假。外勞還可「包吃包住」,省卻很多開銷。薪酬福利如此吸引,就連本地勞工也會羨慕不已。
但所謂「高薪」不過是謊言,何況實際收入還要被中介以培訓費、食宿費(收費可能超出政府上限)、服裝費、工具費、罰款或非法「回佣」等名目剋扣。曾有護老行業外勞表示,每月實際所得還不如深圳的同行。若耐心瀏覽內地新聞網站及社交媒體,就會發現所謂「高薪」聘請外勞根本是「賣豬仔」式騙局。
外勞中介良莠不齊,導致剝削情況屢見不鮮,特區政府應主動與內地有關部門合作,建立中介黑名單及一票否決制,一旦有人以虛假宣傳招聘外勞,並經確認有剝削外勞行為,即取消其中介資格,日後也不再錄用;兩地政府還須研究規管中介公司收費,甚至考慮禁止向外勞收費,避免無良中介將成本轉嫁至外勞身上。同時,可適當允許外勞在來港後按需要轉換僱主和中介,避免因被合約綁定而變得被動。
政府和勞工團體亦需經常和廣泛地向外勞群體展開權益宣教,提升外勞自我保障權益意識和能力。政府可考慮規定外勞必須參加免費的保障權益培訓班,以免外勞受中介或僱主壓力而選擇不參加;政府和勞工團體也應積極委派代表探訪外勞,了解外勞的工作、生活真實情況。
考慮到部分外勞是與同鄉一同來港打工,可在他們之中選拔一些代表,發揮與政府保持溝通的橋樑作用,加強外勞群體的治理和權益保障。各界亦可攜手共建外勞社區、打造有利於維護外勞權益的環境,減少外勞被剝削的機會。保障外勞權益需要兩地政府、社會各界以及僱主和外勞本身的共同努力,通過跨境合作、制度完善和社會監督等多種方式,形成對外勞權益的全方位保護,確保輸入外勞計劃能夠真正發揮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