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傑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
發展局近日向立法會研究工務工程效益成本管理小組委員會提交一份名為《檢視香港建造成本高昂的原因》的文件,指出現時香港建造成本長期處於世界前列,主因包括工人成本高、建築材料及設備的合約風險溢價、設計標準及要求高、審批流程冗長、工程複雜性增加等。筆者認為,不能單一研究某個原因的解決,就以為可以即時降低建築成本,政府須多管齊下推行不同政策,如簡化審批、驗收流程、改善分判陋習、加強職業培訓、提升建造技術等層面着手,才可逐步控制建造成本。
一、保障技術成本,吸引更多青年入行。
技術是建造業的核心,過去有多項國際性評估結果已經說明香港的基建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換言之,香港建造工人在技術上的質素是有保證的。有數據顯示,香港的建築工人工資比新加坡高出約70%,但新加坡有約32萬外勞在建造行業工作,直接拉低當地整個行業的人力成本、綜合物價等各種因素,香港本地工人的工資應是合理水平,甚至比倫敦和紐約等城市低約20%至30%。
因此,政府有責任保障建造工人所付出的勞動價值,亦要推出政策來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建造業,長遠為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帶來正向效益。反之,如為控制建造成本而向工人薪酬「開刀」,無疑會直接導致人力流失、老齡化加劇及窒礙青年入行,最終引致本地建造業式微。
二、改善「多層分判」陋習,大判直接監管。
建造業涉及的工種及工序繁多,為增加工程的彈性,「多層分判」相當普遍,分判越多,當中的管理成本及風險成本就越多,變相推高工程造價。本港工程量自去年開始有所減少,在私人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一旦某一方拖延付款,就會對整個供應鏈的各個持份者造成財政壓力,繼而出現付款無法保障等問題,導致工人被拖欠薪金,影響工程進度。
再者,「多層分判」亦會因為權責不清而導致工人欠薪追討困難。政府雖對工務工程限制「分判」層級,但由於缺乏嚴格的監察制度,上述提到的問題同樣存在。
解決問題的癥結,是政府應重新檢視分判制度,逐步改善「多層分判」陋習,從而保障成本效益,控制整體建造成本上漲。同時,立法會應盡快通過《建造業付款保障條例》,禁止合約中的某些不平等付款條款生效,並設審核機制解決合約爭議,保障工程項目有序進行,減少投標者就被拖欠付款風險而提高標價的情況,長遠減少工程項目成本。
三、優化建造業審批、驗收流程,減少人力財力及時間之消耗。
業界認為,香港建造業冗長的審批、驗收流程,不但影響工程進度及效率,更提高了建造成本。因此,政府要做好跨部門資源整合工作,設專責小組統籌審批及驗收工作,統一審批標準,精簡不必要的環節,從而減少中間的時間及財政消耗。
四、提升職業培訓水平,做好就業配對工作。
根據建造業議會於去年所發布的《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技術工人的供求差異會由2023年的10,000至15,000人上升至2027年的35,000至40,000人,而根據建造業議會截至2024年8月公布的《註冊工人統計分析》數字,香港註冊工人平均年齡為47.3歲,其中熟練技工的平均年齡達至53.7歲,這進一步反映了香港建造業面臨人才不足、技術工人老齡化的趨勢。
政府應增撥資源做好職業培訓工作,包括提升培訓水平,廣泛推廣智慧建築技術,讓「建築資訊模型(BIM)」「組裝合成(MiC)」建築法等創新科技,透過走入校園(中學、大學),加強應用技術的普及化,從研發、應用層面吸引青年人才入行。再者,政府需要大力拓展「一技多能」政策,鼓勵工友擁有兩三項技能,提高工友在勞動市場的競爭力。同時,政府亦可為全職媽媽提供職業培訓學費資助,釋放婦女勞動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