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倡增發國債擴大公共投資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出穩增長信號,並提出「加力推出增量政策」;而此前兩天,力度空前的金融政策組合拳提前出手,涵蓋降息降準、支持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等多領域,力度超出市場預期,令投資者信心大振,帶動股匯連日大漲。內地智囊專家呼籲增量財政政策盡快落地,通過增發國債等途徑幫助地方政府減輕債務壓力,擴大公共投資,最終與貨幣政策形成合力,推動實體經濟轉好。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
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了當前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王一鳴對此分析指出,當前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仍然突出,供給強於需求、外需好於內需。前八個月工業生產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較強,但隨着四季度全球貿易放緩和貿易限制措施增加,出口增速可能放緩,從而帶來工業生產和製造業投資的放緩,使得內需不足的壓力進一步增大。
經濟動力仍有待政策加強
「內需不足直接反映在價格疲弱上,前八月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漲0.2%,低於年初預期3%的目標,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連續23個月負增長,名義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持續低於實際GDP增速。這會直接影響居民收入和企業利潤,導致收入—消費—投資—信貸的負向反饋。」王一鳴認為,靠經濟自身的力量來扭轉這種下行態勢,難度比較大。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已聯合發布一系列政策,力度空前,但僅有貨幣政策加力還不夠,更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發力。
對財政政策,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保證必要的財政支出,切實做好基層「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工作;要發行使用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
助地方政府緩解負債壓力
王一鳴認為,本來2024年財政政策力度是有所加大的,包括發行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超長期特別國債、擴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但因受各種因素影響,政策實施力度不及預期。尤其是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和使用進度偏慢,主要因為項目儲備不足,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和土地出讓收入下降,償債壓力增大,使其投資能力受到制約。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全國地方債發行規模佔全年額度的65.8%,較2023年同期佔比低逾11個百分點,其中約四成是用來償還舊債務的。
怎麼更有效地擴大積極財政政策作用?王一鳴建議,可考慮通過發行特別國債或一般國債來擴大赤字規模,助地方政府緩解負債壓力,比如用於幫助地方政府清償疫情期間拖欠的企業賬款,這既能擴大投資,也能增強企業信心;增發的國債還可以用於擴大消費,包括增加生育補貼力度、完善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等。
「沒必要過於擔心政府槓桿率」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在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也指出,財政發力首先得給地方政府減輕債務壓力,「中央政府要輸血,該替地方政府還的債,就要替地方政府還。」認為中國的財政政策擴張空間依然非常大,沒必要過於擔心政府槓桿率。如果擴張性財政政策提升了經濟增速,那麼槓桿率也可以是一個趨於穩定的值。另外,短期要啟動經濟,依靠刺激消費的效果是令人懷疑的,主要還是考慮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包括養老院、醫院、社保改革等公共投資。
中國財政學會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鍾正生認為,今年以來,財政對經濟增長的支持不及年初預算安排,未來財政增量政策仍有加力加量的可能。預計年內或有必要再發行1萬億至2萬億元規模的超長期特別國債。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則提出「10萬億的財政刺激計劃」,在一兩年時間內形成不低於10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規模即GDP總量10%的規模,建議增發國債重在完善農民工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實質性擴大內需。
9月26日路透社消息稱,作為新一輪財政刺激措施的一部分,中國計劃今年發行價值約2萬億元的特別國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