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的主角,可能是古往今來知名度最高、百姓心中清官的代名詞,他是集秉公執法、一身正氣於一身的官員,他的故事盡見於戲曲、小說、布袋戲,甚或電影、電視、動漫中,他供人民奉於廟堂、庇佑蒼生,他就是—包拯(後世譽為「包青天」)。

臉蛋被後人「愈描愈黑」

很多人受戲曲、小說的影響,會以為包拯臉色深黑,但事實卻是他乃「白面書生」。古人認為太清秀會讓人感覺不踏實,加上包拯鐵面無私的性格,像鐵一樣硬,「鐵:黑金也。」(《說文解字》)即鐵的顏色是黑色,因此順理成章包拯給後人「愈描愈黑」,這主要是民間藝術渲染所致。

這麼優秀的包拯,卻在給仁宗的奏摺裏說自己「生於草茅」,自認不優秀又非家世顯赫的包拯,看到滿朝世家出身的百官時會感到自卑嗎?

讓我們一同踏入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這位非凡醫師兼心理導師所構築的「阿德勒心理學」(Adlerian Psychology)理論,來探索人性的多彩多姿。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的人格不僅受到自己內心想法的影響,還受到社會環境、生活方式、小時候的經歷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影響。

現在,我們來看看包拯的故事。包拯雖然出生在農民家庭,但他的父親對他要求很嚴格,也對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從五歲開始,包拯就開始學習認字,到十三歲時,他已經把四書五經都讀完了,這些都離不開他父親的嚴格教育和包拯自己的聰明努力。

從村裏的私塾到成為進士,包拯的每一步都印證了阿德勒的理論—社會環境、生活方式、早期經驗和家庭教育共同塑造了一個人的成長。

從「自卑」認識自身不足

再回到阿德勒的理論,他說每個人從生下來就有一種想要變得更好的衝動,這種衝動在胚胎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追求優秀的衝動與潛力,就像包拯一樣,他把這種追求優秀的精神體現在了為官清廉上。

總而言之,包拯的生平經歷深刻地闡釋了個人潛能與環境挑戰之間的關係。出身平凡並未讓他心生自卑,反而成為了他不懈奮鬥、追求卓越的原動力。包拯以過人的才智、清廉的操守及公正無私的品格,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印記,成為後世敬仰的楷模。

這一歷程啟示我們:自卑情緒若得以正確引導,不僅能激發個體內在的潛能,更能成為推動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促使我們不斷超越自我,達到更高的境界。

在社會普遍的視野裏,「自卑」常被視為一種消極的情感壓力,與低自尊、自我否定等負面評價緊密相連。然而,阿德勒心理學以其獨到的視角,為「自卑」這一概念賦予了轉化的力量。

阿德勒認為,正是這種對自身不足的深刻認識,構成了個體追求自我超越與成長的基石。當個體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時,非但不會被其束縛,反而能夠激發出強大的內在動力,去尋求改變、提升自我。自卑感在這一理論框架下,成為了推動個體不斷向着更高目標邁進的催化劑,促使人們在挑戰與努力中實現自我價值的升華。

讀者們,你曾感到自卑嗎?在不足之下,我們如何面對自卑?又如何超越自卑?這是個重要的人生課題。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