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介紹了歌仔戲演員提綱戲所使用的基本技巧,由於我對歌仔戲所知有限,讀者如想深入了解「丟」、「接」、「包」、「救」、「順」、「切」等技巧,可參考林鶴宜的著作《東方即興劇場歌仔戲「做活戲」》一書,書裏有詳細的解釋和例子。至於揚劇演員曹春源指演提綱戲要懂得搬、拿、移、用,把其它劇目類似場口借用來演新劇,我估計粵劇演員演出提綱戲也應如是;當然,開戲師爺在「提綱」也會列出所用的排場,所以演員需懂排場作為提綱戲演出的基本要求。
作為粵劇傳承的核心內容,排場在粵劇的編劇、表演和演員培養中都有着重要歷史價值。特別在清代,粵劇提綱戲編演中大量使用排場,使得粵劇排場在提綱戲的編寫和表演中都形成了一定規律,與此同時,提綱戲的表演生態也影響着排場演出,使得熟識排場成為了許多粵劇演員上位的重要因素,成為了粵劇演出產業鏈條上重要的一環,也影響了現代粵劇發展。
早於清末民初時期,劇團為了應付大量及長時間的落鄉演出,很多時都容許演員自由發揮,演出由古老排場及傳統功架等敷演成戲的提綱戲,並產生了「撞戲」。前輩陳非儂在《粵劇六十年》說︰「撞戲,即所謂爆肚,早年的粵劇提綱戲便多數靠撞戲。有一時期粵劇班鬥搶生意,日日開新戲,演員連看新曲也沒有時間,只能由編劇,編二三場重要場次其中有曲詞的,其餘各場便由演員們『一味靠撞』了。撞戲視乎演員,演員如有相當技藝和經驗,亦可能演得好。撞戲要集中精神,注意對方表演需要互相配合。總之,撞戲是不好的制度,此風不可長。」但也有意見認為提綱戲是珍貴的藝術遺產,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馗在《排場、提綱戲與粵劇表演藝術》一文提出「提綱戲一直就是中國戲曲的重要創作方式,依靠戲曲成套的科介體系和嚴格的行當表演,從宋元以來就成為與舞台定本並立的文學形態。粵劇較多地保存了這些藝術遺產,依靠穩定的藝術傳承脈絡和粵劇藝人的個性化改造,排場和提綱戲體現出粵劇藝人集體的創新智慧,這是粵劇表演藝術為人類所共用的基礎和前提」,又認為「情節、表演、唱腔相對穩定的排場,按照戲劇情節線索,經過粵劇藝人自主創編,便成為提綱戲中不可或缺的精彩組成部分。這種借用傳統舞台格套,依靠藝人靈活發揮的編創套路,是粵劇傳統的文本組織方式。」 ●文︰葉世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