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教授邱建文(右二)、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後王琪(左二)、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後張珊(右一)、香港浸會大學博士後Maeva Perez(左一)。

「這是內地、香港與國外科學家聯合開展的國際航次,其中香港科學家團隊完成了大量工作。」本月11日,「蛟龍號」首個國際航次—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在順利完成18次下潛任務後返航。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許學偉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國際航次的籌備工作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香港科技大學錢培元教授和他的團隊在其中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聯絡國際同行,組織和主持三次國際研討會等。2024年聯合國「海洋十年」大會上,錢培元教授團隊對「蛟龍號」國際航次進行專題宣傳,中外科學家就航次科學目標、工作任務、參航人員等充分溝通,最終組建了參航團隊。

見證作業團隊進步

「蛟龍號」首個國際航次,也是聯合國「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下的首個國際航次。許學偉介紹,有三名來自香港的科學家在本航次中搭乘「蛟龍號」下潛,研究專業領域涉及到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學。香港浸會大學的邱建文教授,也是本航次的聯合首席科學家,他曾經在2013年「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完成下潛,此次是「蛟龍號」首次國際航次,他再度完成下潛。從首次到首次,跨越11年,邱建文可謂見證了「蛟龍號」作業團隊的發展和進步。

香港城市大學的博士後王琪,是本航次中第二個下潛的香港科學家。「王琪下潛最大深度達到4,700米,是本航次香港科學家裏下潛最深的一位。」許學偉說。

搭載三女將創歷史

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後張珊,也創造了「蛟龍號」的新歷史。「蛟龍號」可搭載的人員上限為3人,一般由兩名潛航員和一名科學家組成。根據作業團隊對潛航員任務的分配,張珊與兩名女性潛航員相伴潛入最深處達到1,270米的海底進行科考作業,這是「蛟龍號」同時搭載三位女性的首航。「這顯示出女性在深海科研和科考中發揮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許學偉說。

兩地深化研究合作

23日至25日,返航途中的「蛟龍號」將首次停靠香港,兩地深海研究的合作交流亦將進一步深化。許學偉表示,未來「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計劃在印度洋開展第二個國際航次,希望更多香港科學家參與其中。

明年1月,香港科技大學將會舉辦第十七屆深海生物學大會,參航科學家計劃在會議上向國際學術界分享本航次的科學認識和成果。「我們堅信香港與內地在深海領域的合作研究將會越來越緊密。」許學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