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國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文簡稱「公民科」)自推出以來,承載着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增強國家觀念的重要使命。
然而,公民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國家知識,還需具備將國情與現實生活相聯繫的能力,從而深刻理解國家發展的多維度。在一定程度上,特別是在國民教育觀念的展現上,該科目以更富多元性和多層次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全面認識國家和社會的平台。
國民教育作為公民科的重要內容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回顧過去,傳統教學內容中這一元素往往散落在不同科目中,且往往集中在個人層面某特定方面的發展,如政治身份認同、社會規範接受等。這種較為狹義的國民教育難以滿足當今社會多元發展的需求。
相比之下,公民科內有關國民教育的內容和元素,則更加注重個體在不同領域和層面上的發展,包括科技、經濟、社會、文化等,旨在培養學生多元化的國情知識,更全面認識國家,建立更全面更具深度的國民身份認同感和價值觀。
國情教育內容與方式多元化
公民科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國情知識來培育學生國民身份認同感和價值觀?首先,國情教育的內容多元且廣泛,涉及不同領域和層面。在經濟方面,學生需要了解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和現狀,以及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文化方面,學生需要認識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傳承,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近年來,科技創新方面是我國成就最高、挑戰最大的領域,通過航天、芯片、綠色能源等不同科技的介紹,可以培養學生的科技國民意識。由此可見,從多個維度全面認識和理解國家,有助於學生更好地定位自己在國家和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
在價值觀層面上,公民科強調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國民身份認同以及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身份認同大致由種族認同、法律認同、文化認同和地理認同所構成,並可分為國家、民族、世界等多個層次。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時事新聞和社會議題作為教學引導,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感受和理解國民身份的多元性和多層次性。
例如,通過探討部分藝人「限籍令」等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個人身份與國家身份的關係,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國民身份認同。
社會各界需共同營造教育環境
當然,要培養青年人對中華文化的尊重、國民意識及對國家的歸屬感等正面的價值觀,除了學校教育外,公眾教育、家庭教育、傳媒教育以及社會愛國氛圍等各方面同樣重要,社會機構、個人應該共同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全面、多元且富有層次的國民教育環境。
此外,公民科的教學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習國情知識,學生應該能夠分析國家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並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方案。這種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助於學生在學術上的發展,更能使他們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成為有擔當、有責任感的公民。
同時,公民科還應注重實踐教學,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到社會服務和國家建設中。通過參與內地義工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到國民身份的實際意義,增強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和歸屬感。這種實踐教學的方式也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國情和國民身份的理解。
總括而言,公民科以廣義國民教育為理念,注重學生多元和多層次的發展,通過豐富多元的國情教育內容,旨在培養具有強烈愛國情感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年輕一代。這樣的課程安排不僅對香港教育界具有重要意義,也將為香港社會乃至國家的長遠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相信政府、教育界以及家長們期待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能夠看到更多富有創新和深意的科目設置,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 羅展恒(資深文化工作者,從事新聞及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公民科和通識科相關網站及參與教科書出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