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特區政府為紓緩不同行業人手短缺問題,去年除特別為建造業和運輸業推出輸入勞工計劃外,並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涵蓋其他行業不同的工種。有飲食業界人士昨日表示,輸入外勞效果良好,為業界帶來生力軍,而業內亦暫未發現有僱主剝削外勞的情況,並指外勞普遍也表示對來港工作亦感到十分滿意。有關注外勞權益的飲食業界工會則表示,本地僱主雖未有短付工資,但收到約10宗外勞工友指內地勞務中介濫收「勞務費」的投訴,要向內地勞務公司繳交高於一個月薪金的勞務費才能來港工作,費用介乎4萬元至5萬元不等的「海鮮價」,促香港特區政府改善外勞監管制度,設立專責組打擊不良中介。
面對「請人難」問題,不少行業均需要輸入勞工以補充勞動力不足情況,以及滿足社會需要。批發及零售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輝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肯定外勞帶來的成效,他並引述不少業界僱主指出,聘用的外勞本身有豐富經驗,他們來港後亦很快適應工作環境,沒有什麼磨合問題。另外,他指出有外勞僱員亦反映,對在港工作感到十分滿意,因相比與之前在內地工作,薪金有大幅提升。
「勞務費」最多只能收薪金12.5%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亦表示,在疫後復甦的過程中,飲食業界出現嚴重人手短缺問題,直接影響本地的生產以及服務水準,而輸入外勞除了解決行內人力短缺的問題外,食肆增加人手才可以提高服務的水準。他以酒樓為例,在缺人的情況下,樓面侍應不足影響了對顧客的服務;廚師不足則影響了食物出品和質素,而目前獲批輸入的外勞其實仍未足夠應付業界需求,「疫情前約有26萬名從業員,現時前線只剩下20萬人,預計最少仍需三四萬人手,才能勉強提供正常服務。」
現時內地有14間勞務公司有資格作為中介為香港僱主招聘勞工,根據內地法規,勞務經營公司能最多只能收取外勞在港薪金的12.5%作為「勞務費」,通常約為1萬元至4萬元人民幣。關注外勞權益的飲食業職工總會秘書長黃必文表示,不少僱主直接與外勞僱員接觸和支付薪金,無須第三方負責,降低有關成本和剝削問題出現,未出現建造業界般的情況。不過,亦有工友表示來港前遇到中介公司濫收費用問題,如違規增加「勞務費」,費用要4萬元至5萬元不等,其工會約收到10宗外勞工友的有關投訴。
他認為,外地勞工同樣是為社會付出勞動力的一員,應享有同等的保護,建議特區政府加強對輸入外勞的制度性監管,並成立專責小組,負責調查和處理涉及外勞被不公對待的案件,確保外勞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