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又菲在片中與曾沛慈(左)飾演母女。
●《BIG》以抗癌兒童為主題,描繪了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6組家庭故事。
●小演員們在片中均有不俗表現。
●魏德聖(左)與《BIG》主演鄭又菲。
●與魏德聖多次合作的演員馬志翔(右)在片中飾演孩子們的主治醫生溫暖。
●魏德聖坦言,指導小朋友們演戲需要將指令盡量變簡單。

台灣導演魏德聖近日攜新作《BIG》來港,影片講述患癌兒童和他們的家人共同對抗病魔的故事,不同於他以前的作品《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這部作品充滿溫情及對生命的思考。這些年對於魏德聖而言並不易,經歷過籌備多年的電影計劃陷入膠着、影片版權爭議官司的當下,他坦言《BIG》的完成帶來了一點慰藉。這部作品亦採用動畫與電影相結合的方式,將殘酷的孩童抗癌過程,轉換成卡通中小英雄們的勇敢戰鬥。魏德聖亦是這樣,正在盡力讓自己所步過的泥濘,化作夢想實現的土壤。影片將於9月19日在港上映。 ●文、攝:黃依江

電影《BIG》以抗癌兒童為主題,描述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6組家庭在816病房相遇,彼此從衝突到最後相互支持的故事。「其實我在拍攝前真正接觸患兒家庭不多,是看紀錄片和癌症家庭的記錄來塑造角色,反而是電影上映之後,很多曾是照顧者或是康復者的人,來跟我分享自己的故事。每當那時我便很高興,證明我們拍了一部很好的電影。」魏德聖說。

以簡單指令引導小演員

魏德聖今首次與6位小演員一同合作,其中年紀最小的只有4歲,但每個孩子在片中都有不俗表現。「跟孩子的溝通不適合去講太多,我通常會以最簡單的指令告訴他們應該做什麼,而不是引導情緒。」早前魏德聖與憑藉此片獲台北電影獎最佳新演員的小演員鄭又菲一同來港參加點映,鄭又菲表示導演非常耐心,會直接告訴她應該怎樣去做,不過因為知道她將來有做演員的打算,導演也時常教導她當面對生活的每個時刻,要把生氣、悲傷或者難受等等情緒,都放在大腦中存檔。

「有觀眾說見到影片裏那條醫院的走廊,眼淚就流下來了,或者看到那條通往病房的通道,就想起那時自己需要深呼吸、調整情緒才能面對孩子的感受。」魏德聖說一般人很難理解癌症照顧者和醫護的心情,他希望透過這部影片讓病房裏的事被更多陌生人知道,明白患兒和他們家人的感受。

為不願妥協的事而妥協

魏德聖仍投身於《台灣三部曲》的創作,這部聚焦台灣大航海時代歷史的史詩級巨製原計劃於2021年開拍,由三部曲同一部紀錄片及一部動畫組成,預計耗資45億元台幣(約11.9億港元)。在長達3年的電影前製籌措期,魏德聖攜手美術視效團隊走遍全台各地,更遠至日本沖繩島嶼,詳細考證文獻資料,只為做最詳盡的田野調查。但一切因疫情來襲而陷入膠着,後因資金問題,不得不轉為動畫方式呈現。

「這部作品對我而言非做不可,我對它感情很深,《火焚之軀西拉雅》的劇本在2001年就完成,整個作品籌備了很多年。如最終沒能完成,我過不了自己這一關。」雖然對最終無法以電影方式呈現有所遺憾,但魏德聖說製作過程中團隊都覺得變成動畫是正確的,而且對作品更好:「電影場面太大製作難度高,容易產生瑕疵,變成動畫想得到的都可以畫出來,只是演員的表演上不那麼入微,但我們會用聲音來盡量補足這方面的不足。」談及《台灣三部曲》,魏德聖有種壯志未酬的感覺,但現下唯有懷着希冀好好地繼續做下去,他堅信這部作品是一個很吸引人的故事。「夢這種東西在被執行出來之前,一直都是夢,所以很多人難以理解,為什麼你非要做這個夢不可。所以只有你把夢真的做出來,他們才會明白,為什麼你要用你最大的力量去完成它。」面對資金、商業與人情,魏德聖承認很艱難,但為了把最想做的作品完成,只有將尊嚴先放下。

「所以我想對更多年輕的朋友說,如果你只是迷戀一個創作者的身份和位置,比如導演或者編劇,你未必可以忍耐得更久;但如果你真有非要完成不可的作品,不管你現在經歷着什麼,就鎖定目標慢慢做,總有一天會實現。」魏德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