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蓋人工智能大健康新材料領域 康復機械人開始向醫院銷售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前海支持港青創新創業再添新力,香港大學與深圳前海管理局合作創辦的香港大學青年科創學院(以下簡稱「港大青創學院」)4日正式投入運作。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學院將建設跨境創業孵化平台、成果轉移轉化平台、聯合創業育才平台三大平台,旨在充分利用港大在人才、科研、創新和國際化等方面的優勢,結合前海作為香港與內地緊密合作先導區的獨特地位和政策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吸納優秀科創人才和高潛力創業公司,為大灣區的創新、創業發展作出貢獻。首批進駐的初創科技公司有11家,涵蓋人工智能(AI)、大健康、新材料等前沿領域。PokField Technology主打康復機械人,並開始向醫院銷售。進駐團隊表示,希望透過前海輻射大灣區,進而拓展內地市場。
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啟用十年來,日益成為港人、港企到內地發展的首選地和第一站。目前在園香港團隊429家,累計孵化港創團隊788家。港大青創學院坐落於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北區A棟,共有2層樓,面積約3,600平方米,共有14間獨立辦公室,7間會議室,以及1間200人路演廳。
為成果轉化提供豐富應用場景
學院將建設跨境創業孵化平台、成果轉移轉化平台、聯合創業育才平台三大平台,通過用好夢工場基金,助力香港青年創新的「夢想種子」生根發芽,同時,聚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金融科技等領域,對接香港現代服務業優勢,融合南山科技創新、寶安先進製造,支持香港高校團隊開展前沿技術應用研究創新,為成果轉化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此外,學院將對接香港特區政府發布的《青年發展藍圖》以及「高才通計劃」,建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
首批進駐團隊均曾獲科創競賽獎
「香港大學青年科創學院在前海的成立,是我們推動大灣區創新創業的重要里程碑。我們很高興能通過這一平台,賦能新一代的科技創業者,並助力大灣區的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香港大學副校長(研究)申作軍致辭時表示。
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兼港大青年科創學院院長尹曉波表示,對於初創團隊來說,最重要的是市場。港大青創學院落戶在前海這個深圳高速建設的新中心,可以幫助團隊輻射整個深圳、大灣區,進而輻射整個內地市場。他介紹,學院致力於打造全鏈條服務,包括全套的創業導師服務,以及知識性服務,「例如AI的團隊有一些硬件方面的需求,我們可以找對應專業的教授和團隊,成為他們的創業夥伴,為他們提供支持,我們要做的就是聯絡香港和深圳各界,尋找他們需要的資源,包括知識、技術、市場等,讓他們能夠快速成長起來。」
尹曉波指,前期接到較多申請,學院有專門的機制對入駐團隊進行評審和篩選,首批進駐團隊均為在全國各種科創競賽中得獎團隊。目前引入的項目主要強調港大元素,包括港大教授、學生以及校友等參與的項目,長遠亦會考慮引入非港大的香港青年創業項目。
推動神經工程實驗室成果轉化
首批進駐項目PokField Technology主打康復機械人,使用腦機接口的方式改善神經系統與運動系統。項目運營總監端木德浩表示,目前產品已經完成了工業化設計並進行生產,與一家深圳的康復機械人公司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並開始向醫院銷售。他指,希望通過進駐前海擴大影響力以進一步打開市場,也計劃通過這個窗口推動香港大學神經工程實驗室更多前沿科技成果的轉化。
端木德浩續指,作為香港大學神經工程實驗室,我們有一大批其他類型的前沿科研成果,特別是在腦機接口和神經康復方面,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窗口進一步推動我們後續的科研成果轉化。「一些臨床實驗的初期研究會在香港大學進行,實驗成熟以後進入產品研發階段,則會在深圳進行。」他介紹,目前在港大青創學院有14人工位的空間,整體辦公環境十分不錯。
港大創業天使聯盟同時啟動
當天,香港大學創業引擎基金亦宣布了首批意向投資合作夥伴。基金將以母基金的形式,公開招募海內外頂尖風投機構,投資於種子及早期階段的港大深科技企業,加速高潛力初創公司成長。另外,香港大學創業天使聯盟亦同時啟動。兩個項目將作為香港大學青年科創學院的重要配套支撐機制為港大初創公司的發展提供強大資源和資本支持。共有12個科創項目在會場進行了投資路演。
青創學院三大平台亮點
跨境創業孵化平台
將深入實施夢工場提升行動,共同發起「青創學院孵化計劃」,在資源對接、政策諮詢、投融資等方面提供精準服務,共同培育一批高成長性企業。
成果轉移轉化平台
對接香港現代服務業優勢,融合南山科技創新、寶安先進製造,聚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金融科技等領域,支持香港高校團隊開展前沿技術應用研究創新,為成果轉化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並且全鏈條、全要素、全過程、全領域服務企業出海,助力企業更好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聯合創業育才平台
對接香港特區政府發布的《青年發展藍圖》以及「高才通計劃」,建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推出差異化、有特色的青年科創培訓計劃、科技人才聯合培育計劃,支持院士、學科帶頭人來前海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