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所謂「中國威脅論」 犧牲盟友利益

香港文匯報訊 從起重機、無人機到半導體,美國政界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正顯著影響經濟政策走向。英國《金融時報》周三(9月4日)刊文分析稱,美國近年經濟策略在國家安全考量表象下,更多受到經濟民族主義驅動,這種政策本質是奉行「美國優先」、保護美國需求,甚至會直接衝擊美國盟友的利益,動搖美國與歐洲和印太地區夥伴的關係。

從前總統特朗普到現任總統拜登,美國當局頻繁加徵對華進口商品關稅,利用高額補貼配合政府干預、促進關鍵領域投資。塔夫茨大學國際政治教授德雷茲納解釋,這些與美國自詡奉行的「自由市場」背道而馳的政策背後,是當局將恢復美國製造業競爭力當作地緣政治挑戰,美國現行趨勢是:將所有經濟政策與「國家安全」掛鈎。

分析指出,美國愈來愈多結合國家安全的經濟政策,有明顯經濟民族主義色彩。許多美國盟友開始擔憂,美國正在為所謂中國威脅論,放棄自身作為全球經濟值得信賴的支柱,「即使盟友們同意美國對抗中國的目標,他們也發現潛伏在表面下的貿易保護主義色彩。」

警告盟友將「長臂管轄」

以美國對華實施芯片全面出口管制為例,美國同時向擁有先進半導體技術的盟友日本和荷蘭施壓,要求其限制對華半導體貿易往來。拜登政府數月前更警告稱,美國會採取「長臂管轄」措施,授權美國商務部禁止外企出口含特定美國技術的產品,直到日荷兩國同意犧牲自身企業利益,配合美方打壓政策為止。

成本轉嫁美消費者

在聲稱所謂中國起重機竊取數據、威脅國家安全後,拜登政府投資200億美元(約1,560億港元),邀請日本和芬蘭製造商在美國生產起重機,實則是為服務美國製造業。然而物流產業高層指出,無端更換起重機需時數年才有效果。美國太平洋商船運輸協會主席雅各布直言,貨運碼頭業主只能縮減更新基建的投資,將更換起重機的成本轉嫁給美國消費者,「這套安全的系統其實更複雜、成本高且效率低。」

分析形容,從製造業到新興科技,美國以安全問題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的做法愈來愈多。這些損害盟友利益、降低行業效率、成本實際轉嫁給美國消費者的經濟政策,日後可能蔓延到更多領域。

美國前政府官員、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貿易及安全專家基爾克里斯警告,「美國當局以國家安全為名打開(貿易保護主義)大門,意味當局不會有準則或獨立的機構,規管這些市場干預措施。將一切都冠以『國家安全』之名、用它為政客想要的政策辯護,絕對存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