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與教育界朋友聊起金庸(查良鏞)武俠小說,方覺金庸的經典化進程,已經歷二十多年。我們可以確定,金庸已完全走入了中國當代文學史的軌跡。像我這種出生於1980年代的人,曾親眼見證金庸小說的經典化:小學的時候,「金庸小說」是出現在電視熒幕中的、客廳閒書架中的娛樂故事;到了中學,它們是老師允許,但不會看為純文學的「好小說」。
千禧年入讀大學的時候,中文主修課程沒有很鼓勵同學挑選金庸為畢業論文研究對象。待我轉到研究院後,開始讀到一篇又一篇,一部又一部的金庸專題研究了。聽聞金庸小說,現已成為部分中學中文科的寫作教材。
流行文學不一定都能完成經典化進程,與純文學平分春色(因此,流行文學研究需要的,其實是與純文學有別的研究方法),流行文學的經典化進程是否成功,通常以文化思考的高度為關鍵。中學語文教學,可運用金庸作品,教授小說的創作概念;而專上教育的層面,則不會再停留於淺易的《雪山飛狐》開放式結局續寫練習之中,而可進一步延展至當代文化身份思考的議題。
流行文學的另一經典化條件,就是衍生改編作品的潛力。就像亦舒的言情小說《玫瑰的故事》,近年亦因影視改編而進入新的經典化階段了。有一款關於改編金庸作品的角色扮演電腦遊戲,我至今仍舊難忘,偶有坐下來廢寢忘食地重玩一場的衝動,那就是喜歡金庸武俠小說的書友,大多聽聞過的《金庸群俠傳》。遊戲以玩家為主人公角色,與金庸筆下十四部名著的故事人物,合作完成各種歷險任務。
衍生改編作品 放大當代價值觀
有人喜歡《金庸群俠傳》的視聽設計,有人喜歡它忠於原著的情節;我最喜歡的,是它處理結局(即所謂「爆機」)的方式。這遊戲的最後破關內容,是看主人公的道德數值而定。主人公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可以自由選擇跟誰結交,修練什麼武功。若與善人為伴,習正派功夫,結局的任務會是打敗十個反派高手;若然相反,任務則是打敗十個正派高手。
遊戲主人公具有道德數值之設計,對本身是金庸書迷的玩家比較有利,因他們知曉所有故事人物的底細和遭遇;若沒有讀過《射鵰英雄傳》,只讀過《神鵰俠侶》的玩家,可能會誤以為歐陽鋒是個好人。
只是,儘管知道故事人物的底細,我們還有選擇跟從誰人的權利;選擇以後,就好好承擔最後結果。相較於續寫小說結局、創作故事人物內心獨白等為角色代言的思考方式;《金庸群俠傳》以當代玩家直接介入虛構故事,強調讀者的主體意識,放大當代價值觀,對流行文學的經典化進程來說,實在是非常有力的一步。
◆鄒芷茵(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