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大:以「同行者」身份提供個人化指導 無法「一本通書走天涯」
新學年即將展開,一眾來港升讀大學的內地新生同時要適應全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絕不容易。香港中文大學學生事務處學習輔導及文化共融組主管楊雅君、高級學生發展經理(學習輔導)葉家文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總結內地新生經常遇到生活及文化、學制及評核轉變、語言溝通、壓力和時間管理及大學生活規劃等適應問題。楊雅君表示,學習輔導及文化共融組會提供一系列迎新及新生活動、多元文化交流項目、學習提升活動及非本地生關顧服務,並設學習輔導主任幫助學生、給予個人化指導,以「同行者」身份與學生共同應對不同挑戰。◆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楊雅君提到,非本地新生同時要適應香港兩文三語的環境及大學生活的各種改變,會不習慣,「再加上父母不在身邊,其實同學有時都需要一些第三方的意見。」
她分享指,曾有內地生誤會家中有經濟困難,毅然退學回家打工幫補家計,「事隔一星期,學生母親致電,表示家中根本無問題,不明白女兒為何突然退學。」中大的同事於是先幫忙梳理事件,「我們引導同學跟家長好好溝通,問清楚『家裏等錢用』是否實況;同時引導家長了解清楚,女兒除了擔心家裏狀況外,是否還有其他退學原因。」
結果發現純屬誤會一場,下一步就要幫助同學恢復學位,「同學退學本身跟足程序,所以我們都要做一個特別申請,加上當時考試期將至,同事們都只能盡力趕工。」
楊雅君強調,申請恢復學位絕非易事,過程亦有警醒同學「做事有後果」,「但我們始終希望盡力支援,幫助同學成長並且順利畢業」,最終同學如願回到中大繼續學業,回歸學習正軌。
不怕遇迷津 專人來指點
葉家文表示,部分同學一直以升大學為人生目標,習慣由老師或家長安排,「現在完成了目標,而大學又有很多事情需要自行處理,或會感到迷茫。」而學習輔導主任的一個重要支援,正是在同學迷茫時提供個人化指導,及時作出幫助。
他分享指,過往有內地生的成績出現「斷崖式下滑」,學院隨即聯繫他們跟進。經了解後發現同學家中出問題,學生希望回家幫忙,卻又擔心影響學業,苦無辦法下一直在強撐,「同學不了解事情其實可以分開處理,於是我們向他講解了休學申請的選擇,找出平衡點。」
最終學校批准申請,讓同學先專心處理家事,回來後成績非常優異,也重拾笑容。「其實每個同學都有機會遇上不同狀況,好難『一本通書走天涯』,我們都是一邊了解問題根源,一邊與同學共同制定應對方案。」
環境很包容 粵語放心說
「我從小就喜歡看香港電視節目,所以聽廣東話是可以的,但有些內地新生可能是完全聽不懂,挑戰就可能較大。」剛完成新聞與傳播學本科課程的中大內地生胡智涵則表示,即使大學多採用英語教學,但日常生活主要使用粵語, 建議同學盡早學習一些有助於日常交流的基礎粵語。她特別提到,大學環境和同學都很包容,新生無須擔心被嘲笑有口音之類的問題,放平心態多練多說即可。
楊雅君介紹,學習輔導及文化共融組會為新生舉辦來港前簡介會,讓同學對中大及本港生活有充分了解,開學後亦會舉辦不同活動,協助學生增強人際交往,拓寬視野,認識不同文化。
語言溝通方面,該組會介紹大學不同的自學資源,如自學中心或不同的語言教學單位,助學生更快融入本地生活。學習輔導主任亦會主動接觸同學,了解他們的情況和需要,「其實很多同學未必真的要人幫,但讓他們知道有我們存在,遇事會有人幫忙,學生們心裏會更安穩。」
對於給新生的建議,葉家文寄語同學保持開放和好奇的心態,主動參加學校活動,結識不同文化背景的新朋友。如有適應困難,可主動與學習輔導主任溝通,學校也有相關的個人成長及輔導資源,可以充分利用,同時亦宜多了解香港警方提供的防騙資訊,如防騙視伏器。
胡智涵認為,本港大學為學生提供眾多機會,「而且很多是沒有成本的,試錯都無關係。」即使遇上困難,大學有清晰指示,讓同學知悉如何求助,鼓勵新生們敢於和教授討論交流,以包容心態看待新事物,積極迎接新挑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