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皓文母子提供支援服務的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輔導中心主任簡綺鑾及註冊社工伍天羽表示,所幸皓文父親是健聽人士,對兒子學習說話方面仍有一定支持。不過,對於父母雙方都是聾人的其他家庭而言,教導子女說話普遍會遇上較大困難,子女從小在缺乏語境的家庭中成長,容易出現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然而「聾人的子女」並未納入特殊學習需要類別,以致他們在言語治療方面並未獲得足夠支援。個別聾人的子女甚至會因長期照顧聽障父母而受到過多壓力,情況值得社會更多關注。
「皓文的情況比較幸運,因為爸爸是健聽,小時候起碼可以向他學習講話。」伍天羽表示,中心有不少個案是父母均屬聽障,難以教導小朋友講話,孩子在3歲至6歲期間容易會出現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如果出世是聽障的孩子,他們可以獲資助接受言語治療,但聾人的子女是因環境缺失而出現語言問題,目前社會仍未意識到這方面的需要。」
長期受壓 有人曾想與父母脫離關係
簡綺鑾進一步指出,曾與聽障父母進行家訪,「見到家裏開了電視,但沒有開聲,他們的孩子就一直看着無聲的電視節目。可見聽障父母(管教上)難免會有遺漏,較難掌握孩子的發聲或表達是否正確,因此幫忙他們調節管教技巧、安排學習指導等,都是比較切身的需求。」
伍天羽特別提到,個別聾人的子女未必能接納自己的身份和家庭,曾有案例是子女由於長期獨立承擔過多責任,一度想與父母脫離關係,「如果能像皓文,成長路上有親朋戚友的介入,聽障者又願意主動尋求社工幫忙,積極學習不同知識和技能,讓整個家庭能跟社區、學校、醫院等不同單位聯繫,家庭氣氛往往可以變得更加正面和積極。」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