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太空人體驗營2024昨日舉行分享會。 香港文匯報 記者 涂穴 攝

讚嘆國家科技成就 冀獻力祖國走出更闊航天路

國家航天科技近年飛速發展,為香港年輕一代播下了對航天探索的種子。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香港中華總商會上月底至本月初合辦少年太空人體驗營2024,帶領30名香港中學生先後參觀了海南文昌、甘肅酒泉等多個國家航天工程的重要基地,深化港生對國家航天的認識,並培養他們對天文學和太空科學的興趣。體驗營昨日舉行分享會,多名參與學生均對行程中認識到的航天訓練及相關技術印象深刻,並為國家航天科技發展和成就所讚嘆。他們期望在前人打下的基礎上,以自己的力量貢獻國家走出更闊的航天路。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

今年的少年太空人體驗營是第十三屆舉行。香港太空館一級助理館長(青年節目)何致慜昨介紹,今年活動首次將海南文昌納入參觀地點,從文昌航天科普中心到文昌航天發射場,讓港生們認識到國家在航天歷史中的努力和汗水,參觀如嫦娥二號助推器殘骸等「航天勳章」。同學們還參觀了去年新建成,為國家的衛星發射、商業航天、空間信息和大數據分析提供服務的文昌航天超算中心,更深入了解國家航天工程的相關產業。

體驗營又參觀了北京、甘肅和西安等地的多個國家重要的天文和航天科學設施。在北京,學生參觀了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了解了空間站的運作和進行的科研實驗,通過實時影像了解空間站航天員的日常工作,還與曾參與神舟九號和十四號飛行任務的首位女太空人劉洋合影留念,和體驗航天員訓練項目等。

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航天城,學生從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控制中心,到現有的載人航天發射場等先進設施,了解國家航天事業的過去和未來。在西安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工作人員為學生講解了從古至今的計時工具和授時任務。

在昨日的分享會上,聖保羅男女中學中二學生李嘉鴻、曾璧山(崇蘭)中學中五學生鄭天浩,以及香港加拿大國際學校八年級生顏英明分別獲頒發最佳表現營員。

航天員訓練艱苦 學生感敬佩

李嘉鴻說,自己對航天員訓練中的血液重新分布訓練最為深刻。該項目是為了增加航天員對血液的調劑能力,適應太空的無重力環境,減低在太空的不適反應。在體驗時,他躺在傾斜45度的床椅上,不斷改變體位進行旋轉,模擬太空中的失重環境。

「我僅僅訓練了3分鐘,臉部已經泛紅,感到非常辛苦。而航天員需要在這種環境下訓練長達一個小時,這對身體的負荷確實非常巨大。然而,他們一直堅持不懈,這讓我深感敬佩。」李嘉鴻說。

反思遇難關時勿自困

高中選修理科的鄭天浩,對包括生物等不同科學興趣濃厚。他表示,在參觀航天訓練中心前,一直想像其中應該擁有各種精密高端的科學儀器,然而,當親身體驗航天訓練項目時,他驚訝地發現,工作人員只需要利用最基礎、最簡單的物理原理,就能達到原以為只有複雜儀器才能實現的出色效果。這讓他學懂反思,科學發展以至人生路上,並非所有事情都只能以複雜思維解決,並提醒自己不需要自困。

由於家人從事資訊科技行業,顏英明不時見到一排排電腦進行運算,但文昌航天超算中心的場景仍令他感到震撼。

他形容,中心的電腦數量之多,是以往所接觸過的任何地方都難以想像的,而這些電腦不僅僅是用來進行一般計算工作,更重要的是支撐着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通訊工作,「我們日常使用的互聯網都依賴着這些設施,如果超算中心出現故障,將對國民的日常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同時衛星的正常運作也將受到影響。因此,我深深體會到這個中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