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家萬里,成人身體裏的每一寸骨血,常常都拉扯着兒時家鄉的每一寸物性。日前,香港文匯報記者來到中緬邊境的雲南省臨滄市滄源縣,走進「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翁丁古寨,採訪了兩位翁丁的原住老人(原村民現已整體遷出)。翁丁歷火災後重建,兩位老人仍日常穿梭於五分鐘腳程的老宅和新宅之間,依舊念念不忘……翁丁,400餘年歷史,106戶人家,全是中國最後由原始社會「直過」來的佤族,被列入雲南省首批非遺文化保護名錄,被《國家地理》雜誌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譚旻煦、特約通訊員 羅景風
村頭的大榕樹枝葉肆意生長,斑駁光影下,聲音頓挫,有一刻的恍惚,在佤族老人餘音中,香港文匯報記者彷彿穿越時空步入翁丁,窺探人頭樁遺蹟,注目佤族的圖騰牛骨,探秘生殖崇拜的寨心樁,觀看村民在400年的神靈樹下「祭祀」,穿梭於茅草、樹木和竹片搭建而成的「干欄式」茅草房,品嘗着佤族美食……坐在老人兒時打鬧的榕樹根上,一片片浸透着佤族習俗和對翁丁老宅念想的碎片開始縫合。
翁是「水」,丁是「接」,翁丁意思是兩條河水交匯的地方。它是《雲南蟲谷》的取景地,演員胡歌曾為翁丁代言。隨着聲名遠播遊人越來越多,6年前,翁丁整村易地搬遷進了新村。搬遷後,翁丁當時只留下17戶仍在老寨居住,肖紹兵便是留下的老人之一。
肖紹兵就出生在寨子裏,兒時在家右手邊的土巷子挖過小泥潭;長大了,在寨子裏結婚,討了一個賣豆花的媳婦過日子;後來,把爺爺奶奶葬在離家二三百米遠的地方,再後來,自己也慢慢老了。「實在捨不下老房!但後來遊客越來越多,鄰里鄰居的熟識人家都去了條件更好的新房子,便和留下的16戶一起搬了過去。」肖紹兵身形有些佝僂,遊人少時,便時常回到老寨子四下默默打轉。
老人領着記者一邊穿過老木頭架構而成的寨門,一邊說:「來我們村,都要去看看『一房三樁』,即各家各戶的茅草房,寨心樁、牛頭樁以及人頭樁。看到人們喜歡寨子,心裏也就喜滋滋的。」每遇有遊客,肖紹兵總自願當起「導遊」,言語開懷:「遊客多是追着問『人頭樁』,又總害怕去看。實際上,翁丁人良善,早就斷了『獵人頭』,我打小就沒見過了。」
聚神地的祭祀牛頭樁
進入翁丁寨門不遠處,就是懸掛着許多牛頭骨骸的牛頭樁,這裏是眾神靈的聚集地,也是佤族村寨的財富象徵,掛的是幾百年來村寨各種祭祀活動宰掉的牛頭骨骸。
和肖紹兵一起在村子裏打鬧着長大的肖泥塊今年也63歲了,他說:「在翁丁,牛是吉祥物,祭牛頭表示對神靈的虔誠。為了進行剽牛儀式,我們會選用強壯的黑色公水牛進行祭祀。你看,我們掛的牛頭這麼多,周邊的佤寨都很羨慕呢。」
肖泥塊主動帶着記者去往他曾經的「茅草家」,建屋材料均為竹子、木頭和草,木柱的頂端保留樹杈,用以托樑,橫樑上再托一些細竹子,然後覆蓋茅草,築成架空「茅樓」。他常和肖紹兵鬥嘴,卻又總喜歡兩人待在一起。彆扭實在鬧得厲害,就約着去往「寨心樁」,讓神靈為兩人的紛爭做決斷。
翁丁百餘戶人家全部圍繞寨心而建,後者是部落的祭祀場所。寨心立有兩根寨心樁,高的公樁代表男性,略矮小的母樁代表女性。在兩樁下面,有一塊圓形的「寨心石」,只允許男性觸摸,是翁丁的鎮村之寶,有數百年歷史。
彈着三弦「串姑娘」
「年輕人示愛時,會說:天邊的鳥兒,後面還有一隻鳥,牠會一直跟隨着你,這片天空是我們的。」翁丁老人肖紹兵說:「我們佤族,雖是從原始的社會過渡來的,但性子灑脫隨性,喝酒喝乾,跳舞徹夜。賣豆花的老伴,年輕時可漂亮着呢,為了『串』到她,我當時歌可沒少唱。」
「串姑娘」是佤族特有的婚戀習俗。十六七歲起,佤族青年男子便可約着三三兩兩的好友去往心儀的姑娘家門前「串姑娘」,彈着三弦,吹着笛子,嬉笑打鬧「串來串去」,送秋波暗遞情愫,訴衷腸自由愛戀。一個男子可以和多個姑娘戀愛,一個姑娘也可以接受多個小伙的「串」,但相互認定後,就要退回「串姑娘」時其他人送的小禮物,以表一心。
兩個老人看似鬥嘴不斷,卻於爽朗性格中透着親近。說起兒時記憶,肖泥塊再次打斷兒時玩伴的話:「新米吃不完,就拿去和別的村子換鹽巴,或是一大袋米換回一頭小豬。房前房後總有野菜,抓一把炒着就吃了。遇上誰家辦婚事,全村人都一起去幫忙,吃飯、打歌、跳舞,一村子人圍在一起鬧騰一晚上;孩子打小就在村裏四處玩耍,基本是吃了東家吃西家,感覺像一村子人把他養大。」
一起「拉木鼓」
佤族人情愛爽直,遇外客也爽直。老屋子裏早沒有了座椅,兩位老人也拉着記者去看。說着說着,遊客漸多,村子裏要舉行「拉木鼓」儀式,老人一點不見外地拉着記者說:「保麼(朋友),走,一起幹活去。」
木鼓是佤寨的神聖之物,翁丁人認為它是「通神之器」,佤語稱「克羅克」,平日裏兼作祭祀工具、樂器和報警器具,取大樹樹段,將腹部按一定形狀掏空製成。
所謂「拉木鼓」,就是從翁丁村外林子裏砍下新木,拉入村子中,製作新鼓,更換舊鼓。一般在瓦歷一月(農曆十一月)舉行。「以前,拉木鼓準備好要祭祀剽殺的水牛,再取肝看卦黃牛一頭,頭一日剽牛祭神,之後製鼓,第二天,全翁丁的男女老少都會穿着最漂亮的衣服來拉鼓,一邊唱歌跳舞,一邊把木鼓從寨門口拉向寨心樁。」肖泥塊說話間,將粗粗的麻繩遞到記者手中說,不僅要使力氣,還要一起唱歌呦。
蕉葉當碗「佤王宴」
佤王宴是佤王用來招待部落首領及尊貴嘉賓的盛宴,具有鮮、香、綠三大特色。鮮即講究新鮮,蔬菜、野菜採用生拌或者汆水涼拌,以鮮為上;香是指油而不膩,總體比較溫和,酸、辣、苦、麻適中,保持味道的清香;綠是指菜餚大多由野菜、野筍、野味昆蟲等「土特食品」構成。
傳統佤王宴都用芭蕉葉當碗、手當筷,以長條原木板為桌,菜餚多由牛排、牛乾巴、野菜、雞、魚、毛肚等為食材製作而成,主食以糯米飯、雞肉爛飯構成,別樣的佤族風味極濃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