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推薦915位中國學生赴美學習 打開留學之門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記者劉凝哲及央視網、新華每日電訊報道,享譽全球的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終身主任李政道先生,於當地時間2024年8月4日凌晨2時33分,在美國舊金山家中逝世,享年98歲。李政道為推動中國高能物理的發展以及中國第一台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嘔心瀝血,陪伴和見證了中國高能物理事業艱難而又成功的步伐。
李政道心繫中國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發展,牽掛中國科技人才的培養。中國科大少年班的誕生、中國高能物理的起步、中國博士後制度的設立,無一不與他的推動密切相關。對於科技教育、人才培養事業,李政道甚至表示,「從某些方面講,它比我做宇稱不守恒有意義」。
1957年,31歲的李政道與楊振寧因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後,他還被授予愛因斯坦科學獎、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勳章,當選為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推動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
作為推動中國科技教育事業發展的炎黃赤子,李政道懷着熾熱的祖國情和濃烈的報國願,用他傑出科學家的卓越眼光,圍繞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極力助推中國高能物理發展。建國伊始,中國高能物理實驗研究一片空白。1956年,中國制定的第一個科學發展十二年遠景規劃首次提出了建造一台高能加速器的設想,此時國際高能物理研究也剛剛進入第一代大型加速器實驗階段。但中國的高能加速器計劃卻經過二十多年「七上七下」的曲折,直到1986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開工建設才真正起步,李政道在這其中起到關鍵作用。
創設中國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範式
自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國講學、建言獻策。改革開放後更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進步。1979年起,李政道發起並參與組織實施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Chinese-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選拔推薦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了一批領軍學者和社會棟樑,創設了我國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新範式。
從1979年試點,到1988年結束最後一次選拔、完成歷史使命,十年間,李政道創設的特殊選拔方式CUSPEA項目,讓915名中國學生在國內尚無托福和GRE考試的情況下拿到北美一流大學的獎學金,出國深造。
如今,出國留學已十分平常,但在CUSPEA推行之初,留學,特別是去歐美地區一流高校留學是件困難重重的事。從他所在的哥倫比亞大學開始,李政道一一說服六所美國大學物理系和招生辦同意改變錄取規則,在還不能考托福和GRE的中國,以美國大學研究院的物理試題選拔優秀學生,並為入選者承擔教育和生活費用。他親自設計整套招考流程和申請表格,頻繁往返中美進行聯絡與溝通。
倡導成立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
2019年11月,上百位CUSPEA學子從世界各地趕赴西安相聚,此時,李政道的身體已不適於長途旅行,但他想像了一下這場籌備一年之久、有300餘人參加的聚會場景,託長孫李善時帶來一句感想:「十年樹木今成林」,又親筆寫下題詞:「薪火相傳」和「科學屬於全人類」。
1985年,李政道又倡導建立博士後制度和成立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1998年,他發起設立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培育中國基礎科學後備軍數千人,成為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
李政道說,光依靠出國留學不是長久之計,最後一定是,要在中國培養年輕的科學家,在中國做出成績來。
李政道簡歷
李政道(英文名:Tsung Dao Lee),1926年11月24日出生於中國上海市,美國國籍,原籍江蘇蘇州,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1943年起,李政道先後就讀於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的物理系。1950年,從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後,1960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63年,入籍美國。1964年,提出KLN定理並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2年,提出隨機格點理論並當選意大利林琴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1年,從哥倫比亞大學退休。2018年,任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李政道長期從事物理方面研究,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等領域做出成果。1956年和楊振寧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恒質疑並獲驗證,獲得諾貝爾獎。
李政道倡議並創立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Chinese-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建議中國建立博士後流動站制度、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北京近代物理中心等均獲採納。李政道先後獲愛因斯坦科學獎、G. Bude獎章、意大利最高騎士勳章、中國政府友誼獎、中華文化人物等榮譽獎項。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