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教授郭媛媛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如今,文化已逐漸發展為一個「大文化」的概念,不僅涵蓋了公共文化事業,還包含了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以及數字文化、新技術文化等新興領域。面對如此廣泛且深入的文化發展態勢,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今次《決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郭媛媛建議,未來可進一步拓展基層文化館、站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深入開展社會化合作,拓寬服務覆蓋面。

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

關於文化產業發展,《決定》明確,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經濟政策。郭媛媛表示,這需要各地優化文化產業發展市場環境,健全文化產業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消除文化產業發展的各種壁壘。

《決定》特別提到了「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郭媛媛表示,科技創新對於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當前,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展現技術優勢,虛擬現實技術為文物修復和展示提供了有力工具。這些技術的應用拓展了文化消費的新場景,也使文化產品的呈現形式更具互動性。因此,要抓住數字技術發展機遇,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

郭媛媛表示,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核心目標是要順應文化的發展,形成一種能適應並促進文化能量充分發揮的體制機制。這一改革需要面對的是一個覆蓋更廣、融入社會發展更深、更能指向未來發展的文化全面繁榮建設。因此,體制機制必須更加符合文化所展現出的新特質,以便更好地推動文化的繁榮和發展。◆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