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大型舞劇《金陵十三釵》將於7月底來港首演。
◆舞劇《金陵十三釵》有獨特的感染力。
◆張曼穎飾演的書娟令人印象深刻。
◆王家鑫飾演的玉墨引人共情。
◆舞劇《金陵十三釵》總導演郎昆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

明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 ,在今年「8·15」日本無條件投降紀念日到來前,一部新編大型舞劇《金陵十三釵》將於7月底與香港觀眾見面。舞劇用獨特唯美的肢體語言、極富感染力的動作編排,結合全新的舞美、音樂等元素,將那段「鏗鏘金釵」的動人故事搬上舞台。近日,該劇總導演郎昆攜主創團隊接受了香港文匯報專訪,他表示:「南京大屠殺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永遠難忘的創傷。香港同胞特別是年輕人都應該重溫這段歷史,熟悉這些故事,珍惜當下的和平環境,熱愛偉大的祖國母親。」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秦占國、張寶峰、朱燁 圖:受訪者提供

燈影幢幢,秦淮搖蕩。一支倩影,生死引吭。伴隨舞台緩緩下降,歌女們慷慨赴死的身影強烈衝擊着現場觀眾的心弦。這是整場舞劇臨近終了的一幕,排練廳裏,郎昆端坐在觀眾席間,久久無言。「完成這部作品,是我的一個心結或說夙願。」說完這句話,郎昆便匆匆下場,繼續與舞者們打磨一個個細節。

受張純如觸動了舞台心願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日軍在這裏慘無人道地燒殺淫掠,超過30萬國人不幸遇難。1997年12月,華裔女作家張純如出版英文版歷史著作《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引發轟動。7年後,受深度抑鬱困擾的張純如自殺,結束了自己年僅36歲的生命。「知道張純如的經歷並看過她的著作後,我深受觸動。從那時起,將這段歷史搬上舞台,便成為我的一個心願。」

作為對南京大屠殺中無數苦難故事的藝術化重現,《金陵十三釵》無疑是一部成功的悲劇力作。但相比於影視作品中痛徹心扉的台詞、撕心裂肺的嚎啕,舞劇卻完全沒有這些表現手段。它所擁有的,只有舞者的肢體和精切的音樂。「在我看來,肢體和音樂合成了人類最美的語言。所以用舞劇來表現這樣一個重大歷史背景下的悲劇,會有它獨到的感染力。」郎昆說。

故事中,十三位秦淮歌女為了營救女學生,毅然換裝,代替學生們踏入日本兵營。等待她們的殘忍蹂躪和悲慘結局,人們可想而知。而人性之光也恰恰在這一刻得到升揚。「對於任何一個生命體而言,當面對生死抉擇之際,能夠為另一個生命慷慨赴死,那都是無限崇高的。」郎昆說,人性深處的偉大光輝,正是這台舞劇要表達的核心。

到觀眾席捕捉真實反饋

2022年10月,郎昆召集團隊進行第一次匯報排練。當時,還沒有服裝,也沒有道具,舞者們也都是素顏上場,郎昆仍然記得,那天從排練廳的窗口裏,射進來一束強烈的日光。隨着音樂響起,舞者們迅速入戲,跑動、相擁,無助、絕望……「一霎那,淚水就模糊了我的雙眼。」他回憶說。

對於這部作品,郎昆團隊用心走戲、精雕細琢。每當排練到疲憊的時候,郎昆都會讓大家抬頭看一看吊在頭上的一塊塊道具城磚。「你們看,它們上面刻着30萬遇難同胞的名字。大家累了,傷了,但不要忘記,30萬同胞的亡靈正在看着我們。我們要緬懷,要告慰。」郎昆說,每當這時,大家都滿血復活一樣,再不覺得一絲苦累。

與其他導演不同,郎昆導戲最喜歡「藏」在觀眾席間。「無論導演還是演員,都要善於運用第三視角來審視自己的作品。現實中,導演容易自我陶醉,演員容易自我欣賞,所以我們必須走進觀眾這個第三視角,去發現作品的瑕疵。」

「不僅是排練,每次有演出,我也都會悄悄坐在觀眾席裏,捕捉人們對作品的真實感受。」郎昆說,如果在一個感人的段落,周圍人都在啜泣,這就說明它基本是對的。相反,如果人們沒有情緒波動,甚至發出譏笑,那就是作品出了問題,導演和演員就要去尋找「病因」。

讓香港青年應重溫歷史

談及即將登陸香港,郎昆滿懷期待。「作為世界史上最泯滅人性的慘案之一,南京大屠殺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永遠難忘的創傷。香港同胞特別是年輕人都應該重溫這段歷史,熟悉這些故事。我們當然不是為了喚起仇恨,而是告訴大家要珍惜當下的和平環境,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母親。」

「在香港演出之後,我要將這台舞劇帶去日本。」郎昆說,「我要讓日本當代人看一看,歷史上他們的祖輩都做了什麼。同時警誡他們不要淡化歷史、忘記過去,而應該真誠地悔過認罪,只有這樣,才是對歷史最好的告慰。」

舞劇《金陵十三釵》

日期 7月24日 晚上7時30分 

地點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