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疹」這個名字,我們早已耳熟能詳。它指的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並不分年齡、性別、種族和地域,普遍存在於全球各地。這種疾病的主要特徵是痕癢性皮疹,但它不僅僅是皮膚表面的問題,還可能影響到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交生活。古代中醫文獻將濕疹以「濕瘡」、「浸淫瘡」、「血風瘡」等名稱收錄,並提出了它的病因、病機和辨治的方法。治療濕疹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不但醫師需要嚴肅看待,也需要患者耐心配合,不宜抱有過度進取、務求一步登天的想法。因此,中醫會針對不同的病因和症候,而有不同的治療策略。◆文︰香港中醫學會副秘書長 王錦超 註冊中醫師 圖︰資料圖片
濕疹的分布位置有一定的規律性,如異位性皮膚炎通常出現在頸部、手肘和膝關節的內側,而且往往是對稱分布的;乾燥性皮膚炎的濕疹則多見於小腿等易乾燥的區域;而藥物引起的皮膚炎更可能在身體的軀幹部位出現疹塊。
在討論濕疹時,我們不得不提到它的多樣性。除了瘙癢、乾燥、紅腫、邊界模糊的紅疹這些基本表現外,急性濕疹可導致水泡形成,皮膚表面有滋水滲出的情況,容易引起細菌感染,增加治療難度。慢性濕疹則由於長期瘙癢、反覆的抓癢導致皮膚增厚,進而變得粗糙、乾燥、色素沉着,影響外觀。這些症狀可能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當症狀嚴重到足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時,將影響他們的工作表現和學習能力。此外,濕疹對患者的外觀造成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它可能會對患者的自信心和社交活動產生負面影響。
濕疹的成因同樣多種多樣,有些人以為飲食因素是引發濕疹的唯一原因,但其實不然。目前已知的成因包括遺傳因素、接觸過敏原(如灰塵、昆蟲、花粉、動物毛髮等)、食物或藥物過敏、情緒困擾和免疫系統問題等都可以是濕疹的成因,因此戒口雖然重要,但仍需配合藥物治療以增進療效。
了解病因:外因與內因之分
中醫認為,濕疹的形成,源於體質因素、飲食失節、脾胃受損等。病因方面還有外因與內因之分,外因多與外感風濕熱邪有關,而內因多為脾虛生濕之故。從病機來看,發作較急、皮損較重的急性濕疹以濕熱為主。若熱重於濕者,多見紅斑、丘疹,或兼見水疱,疹色偏紅;濕重於熱者則以丘疱疹、水疱為主,並可出現糜爛、滲液等,疹色偏淡。病程較長的慢性期患者,因濕熱傷津耗氣,久之逐漸變成以血虛風燥為主要證候,表現為皮疹顏色黯紅、皮膚表面粗糙、肥厚,紋理加深,反覆難癒。
針對治療:急性 VS 慢性
針對不同的病因和症候,有不同的治療策略。例如,在急性期一般宜清熱涼血,輔以健脾利濕的方法,常用藥物包括地黃、牡丹皮、黃連、黃柏、蒼朮、白朮等;而在慢性期,則以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的為主,常用藥包括白芍、熟地黃、秦艽、夜交藤等,痕癢明顯的患者還可加入地膚子、白鮮皮、荊芥等以增強止癢效果。不過,由於濕疹病情複雜,治療的中藥通常不能只用一兩味。自古流傳至今,有助於治療皮膚病的方劑,不少是「大方」,意思是藥味數特別多的組方。藥味數多也反映了所針對病情的複雜性,例如《外科正宗》的「消風散」就可見一斑,原方就有十三味藥,而且臨證時還通常需要加味。
日常生活:患者必須戒口
除了積極用藥治療之外,日常生活中亦有一些措施有助於改善病情。例如,平日活動時應穿着寬鬆透氣的衣物,減少皺褶部位出汗過多刺激皮膚;洗澡的水溫不要太熱,調節在剛好不感到冷的溫度即可,而且洗澡的時間不宜太久,以免影響皮膚質量。此外,中醫在濕疹的治療中亦特別強調戒口,患者應在患病期間盡量避免進食牛肉、羊肉、蝦、蟹、貝殼類海產這些「發物」,以及具有濕熱性質的水果,如榴槤、芒果等,當然亦要戒煙、戒酒,這樣才能為治療提供有利的條件。
另外,由於濕疹與免疫反應有關,外搽藥膏雖然有一定紓緩效果,但一般很難單靠局部搽藥而得以「斷尾」。因此,切勿輕信坊間某些誇大療效,甚至聲稱可以令濕疹「斷尾」,但又來歷不明、未經註冊的外用藥膏。過往已發生多宗因使用來歷不明藥膏導致誤用超劑量類固醇的事故,後果非常嚴重。所以,使用任何中西藥物之前,都應諮詢中醫師或醫生意見,以策安全。
材料:綠豆30克、生薏米15克、熟薏米15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所有材料洗淨後加適量清水,慢火煎煮60分鐘,最後按個人口味加少量冰糖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清熱解毒,祛濕消腫。
薏米祛濕湯
材料:綠豆30克、生薏米15克、熟薏米15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所有材料洗淨後加適量清水,慢火煎煮60分鐘,最後按個人口味加少量冰糖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清熱解毒,祛濕消腫。
適合濕疹患者日常食療
這兒介紹兩款適合濕疹患者的日常食療,供讀者參考。
馬齒莧山藥枸杞湯
材料:馬齒莧50克、山藥200克、生薑3片、枸杞子10克、鹽適量
做法:
1. 馬齒莧用清水洗淨,山藥去皮切塊,生薑洗淨切片、枸杞子稍微泡水備用。
2. 鍋中加入清水1公升,放入生薑片,開大火煮沸。
3. 水沸後,轉中小火,加入馬齒莧、山藥,蓋上鍋蓋煮約30分鐘。
4. 30分鐘後,加入枸杞子,繼續煮10分鐘。
5. 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鹽調味。
功效︰馬齒莧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皮損有一定紓緩作用;山藥益氣健脾,使致病的水濕得以運化;生薑有驅寒暖胃的作用,可以中和馬齒莧的寒性;枸杞子能補肝腎、益精血,尤可與「治風先治血」的原理配伍使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