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子女移居外地後,留港長者容易陷入孤獨。有調查發現,今年留港長者精神狀況整體比去年理想,幸福感較好的留港長者佔比由去年的21.9%上升逾倍至56.3%。調查反映「與移民子女聯絡頻率」對留港長者影響最大,其中每星期最少與移民子女聯絡一次的長者普遍社交、情緒狀態較佳,而本地親友及社區支援亦十分重要。有留港長者曾嘗試出國與女兒一同居住,惟在當地沒有朋友,生活乏善可陳,最終選擇回流香港,後在社工幫助下參加多項活動,充實晚年生活,終於尋回樂趣,形容「忙過上班」。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去年8月至今年5月成功訪問135名55歲或以上的留港人士,近半(45.9%)受訪者獨居,並於昨日發表調查結果。今年留港長者情況整體好於去年,社交孤立屬高風險的受訪者由去年79.5%下降至63%,有抑鬱傾向人士亦由去年69.9%減至49.6%。26.7%受訪者表示,生活重心在子女移民後有所轉變,主要涉及「情緒」、「生活模式」和「角色轉變」。
被問及子女與親友移居的影響時,有長者表示「擔心沒有依靠,連談心的朋友都移民」,亦有人指「沒有人陪飲茶,沒有人陪做義工」及「不捨得孫子們」。社會支援方面,留港長者最需要的首五項服務依次為「參加中心活動」、「義工慰問及探訪」、「培養興趣」、「智能科技運用」及「家居維修」。
在外國無朋友 回港後恢復社交
受訪者之一、現年76歲的楊女士育有兩名女兒,均移民外國。長女早年已移居加拿大,家人較為適應,惟與楊女士關係密切的次女5年前移居英國求學,令她倍感牽掛。「我當時試過英國、香港兩邊走生活,因丈夫身體欠佳,始終需要回來照顧他。」
但與女兒在英國生活近半年後,她還是選擇回流長居香港,「在外國沒有朋友網絡,頭一段時間女兒每天陪我,像度假一樣,但她有自己的生活,要上班上學,我一個人在當地找不到事做,情緒低落,只能整天去附近公園。」回港後,楊女士恢復社交生活,參與義工活動,回饋社會之餘,亦找回自我價值。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樂暉傲創主任林漢煒分析,在傳統家庭觀念之下,長者會在家庭系統中找到自我價值及身份認同,例如照顧子孫、聯繫親人等,但子女移民後,他們失去生活重心及角色,也較少表露該種失落,甚至可能出現抑鬱情緒。
林漢煒建議留港長者可多參與同路人活動,同時學習將生活重心投放在自己身上,重建新的身份及角色;親友及社區人士亦應留意留港長者的異常情緒及行為,例如不再參與恒常喜好活動、失眠或哭泣等,需盡早陪同他們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