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首鎏金銅鋪首
◆四連體銅熏爐
◆「趙眛」覆斗鈕玉印
◆「蕃禺」銘漢式銅鼎
◆羊頭紋杏形金飾片
◆絲縷玉衣

南越國是由秦將趙佗建立的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完整的王朝政權,在秦漢大一統的時代背景下,割據東南近百年,奠定了今日嶺南的基本範圍。在南越國的大力建設下,嶺南迅速從百越征戰、刀耕火種的氏族社會平穩進入農耕文明時代,並引進異域文化和海洋文化,開啟了嶺南文明千年輝煌。由大連博物館聯合南越王博物院舉辦的「帝國南疆——南越王墓出土精品文物展」目前正在大連博物館展出。展覽通過170件套稀世珍品,從南越文王墓及南越國宮署遺址的考古成果切入,一窺兩千多年前開放多元的南越文明,揭秘承秦啟漢的王國往事,展示南越國獨具特色的嶺南風貌,展期直至10月8日。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宋偉 大連報道

南越國從公元前203年趙佗建國,至公元前111年為漢武帝所滅,國祚93年,歷五世,轄治今廣東、廣西以及越南北部等地。在推行秦漢制度的同時,南越國統治者還採取「和輯百越」、發展生產等政策,不僅在嶺南迅速扎穩腳跟,更使國家安定,社會發展蓬勃。南越王墓出土的珍稀實物,正從政治、經濟、軍事等角度,生動展現了一幅具有原真性、完整性和權威性的南越國社會歷史畫卷。

1983年6月,在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山的腹心深處,發現了一座西漢時期的古墓。兩漢時期諸侯王級別的墓葬,如今已大多十墓九空。而這座漢墓卻一直未被盜擾,保存十分完整。

經過科學的考古發掘,墓中出土了「文帝行璽」龍鈕金印以及「趙眛」玉印,結合史書記載,證明墓中長眠的正是兩千多年前南越國的第二代王——文王趙眛。 作為嶺南發現的墓主身份最高、規模最大、文物最豐富的漢墓,南越王墓與南越國宮署遺址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治國有常 傳承有序

南越建國之後,定都番禺(今廣州),並逐步確立了各項治國之策。在政治方面,南越國的制度基本仿照中原秦漢王朝,但又容納了一定的本地特色。

展品中的「蕃禺」銘漢式銅鼎,是烹煮或盛食器。蓋上刻有「蕃禺 少內」銘文,腹部外壁銘刻「蕃禺 少內 容一斗大半」。「少內」是秦漢時期管理宮廷府庫、掌管財貨的官員。南越王墓共出土4件刻有「蕃禺」或「蕃」字的漢式銅鼎。「蕃禺」即番禺,秦平嶺南之後成為南海郡的郡治,並逐漸發展為嶺南地區中心城市。這些銅鼎為實用器,是考察廣州建城歷史的重要物證。

璽印是身份、權力、地位的象徵。漢代官印體系已十分完備,對用印有着嚴格的等級規定。南越國實行的璽印制度,對漢朝印制既有遵守,也有背離,反映出南越本地的社會政治文化色彩。

南越國承襲秦漢,實行「預立太子」的制度。在南越王墓墓主身上的漆盒內出土了「泰子」金印、「泰子」玉印各一枚,「泰子」即「太子」。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的印文作「泰子」的印章。「泰子」龜鈕金印鑄造工藝比「文帝行璽」金印還要精細。據推測,此印可能為第一代南越王趙佗之子(即趙眛之父)的遺物,因趙眛之父未能繼位便去世,「泰子」印便由他來掌管,並在死後一起入葬。

百工興盛 金藝成熟

在南越統治下,隨着漢人的遷入、先進制度與生產技術的傳播、鐵製工具的廣泛應用,嶺南迅速走出「刀耕火種」的時代,迎來了第一次社會經濟的全面飛速發展。在漢人能工巧匠的帶動下,南越國的手工業在原有基礎上發展蓬勃。

南越王墓中出土陶製容器160多件,以甕、罐、瓿、鼎、壺、盒等數量最多。這些陶器均屬於中國南方幾何印紋陶系統,表面拍印、刻畫紋飾,有些還戳印文字,燒製溫度高,紋飾精美。

南越國在吸收中原青銅鑄造工藝及漢、楚、滇等文化因素的基礎上,創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越式青銅文化,鎏金、錘揲、掐絲、錯金銀等金屬裝飾工藝也已發展成熟。

南越王墓還出土過獸首鎏金銅鋪首,也就是門扉、棺槨上的把手。秦漢時期,鋪首銜環開始大範圍流行開來,漢代人將陽宅大門上的「鋪首銜環」形制帶到了漢畫像石、畫像磚及墓門上,以達到驅避邪氣、護佑墓主人的目的。南越王墓墓主外槨壁板上釘嵌了6件銅鋪首,除拎、扣的實用功能外,還有裝飾和鎮墓的作用。

止戰之戈 四宇同風

秉承秦漢尚武之風,南越國的軍事實力也頗為不俗,這是其能在強大的漢王朝之南相對獨立存在93年的重要原因。從南越王墓出土的武器裝備看,南越國已經進入鐵兵器時代。箭弩等遠程兵器還是銅製,近身格鬥的劍、矛、戟等已多為鐵製,更具殺傷力。

南越王墓出土了一件「張儀」銅戈,為秦惠文王四年(公元前321年)秦國相邦張儀督造的兵器,後因戰爭隨秦兵流入南越,是秦平百越的重要歷史物證。在隨趙眛下葬時已是有兩百年歷史的古物。

在社會安定、國家繁榮的背景下,南越國與中原及周邊地區的交流互動也愈加頻繁。成功的「和輯百越」民族政策,濃厚的商業意識和開放精神,使源遠流長的本地文化與外來文化在互動中走向融合、共存,形成兼收並蓄、異彩紛呈的南越文化。

南越王墓出土的羊頭紋杏形金飾片,圖案是兩個尖角羊頭紋,羊頭兩兩相背。以捲角羊紋為圖案的金銀裝飾品在中國西北地區多有發現,是匈奴文化的典型特徵,因此這些金葉片很可能是匈奴文化的遺物。它們原本綴在南越王玉衣面罩的絹帛覆面(覆面為古代死者入殮時,面部覆蓋的物品)上,今絹帛已朽,僅存金飾。

永生之夢 不老方術

秦至漢初,統治階級熱衷求仙問道、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盛行。秦始皇為求仙藥,遣方士徐福兩度出海;漢武帝玉盤接仙露,妄想飲仙露以長生。從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看,南越王室也受到當時神仙思想的影響,生前服用丹藥以圖延年,死後珠玉斂葬求得升天。

篤信方術的古代帝王認為,服用「五石散」等藥石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南越王墓西耳室中出土了成堆的五色藥石,為漢墓中首見。學者認為,這些藥石就是當時南越王尋求長生所服用的「仙藥」。

古人認為,以玉斂葬可保護屍身不腐,接引靈魂升天,到漢代更演變出完整的葬玉形制。南越王身穿絲縷玉衣,頭枕珍珠枕,口含珍珠團,手握玉觿,並隨葬大量玉璧,實行了較為完備的珠玉斂葬,充分體現南越統治者的崇玉觀念和厚葬習俗。

南越王墓出土的青玉璧,璧面飾展渦紋或蒲紋。關於璧作為隨葬品的具體含義,文獻沒有明確說明。有學者推測,中國人自古有天圓地方之說,所以圓形的璧很可能是代表天,璧中間部位的圓孔可能是代表天國之門,死者的靈魂通過這個孔升入天國。這種推測有一定道理,因為玉璧或琉璃壁出土時的位置多在死者頭部,有的璧出土時還側立在墓主人的頭頂。南越王墓出土玉璧56件,棺槨內外共出土玉璧達49件,用以導引主人靈魂升天。

南越國是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割據政權,也是嶺南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國家,對嶺南社會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南越王墓的發現和發掘更是嶺南文物考古工作的里程碑,掀起了南越國史研究的熱潮,也使人們對兩千多年前的嶺南社會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