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
◆《香港水墨新時代》展是首屆「中華文化節」品牌項目之一,邀請到60名香港極具代表性的水墨畫家,集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約120幅作品參展,傳統與創新共冶一爐,展現人文、歷史及自然景觀。
◆獅子山文藝協會會長梁君度
◆舞劇《五星出東方》是中華文化節項目之一。
◆文藝界嘉賓出席中華文化節記者會。 資料圖片
◆李家超於中華文化節開幕當天致辭。 資料圖片
◆香港文學館助理館長羅光萍
◆在政府支持下香港文學館正式設立。
◆香港戲曲總會創立董事,香港靈宵劇團正印花旦、編劇謝曉瑩

香港中西文化薈萃,是開放的國際文化藝術窗口,更是促進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平台。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香港近年積極推動文化藝術發展,舉行傳統文化節慶表演,也每年舉辦「香港周」「中國戲曲節」,今年更增辦首屆「中華文化節」及「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並設立香港文學館,透過多元互動項目弘揚中華文化藝術。隨着巴塞爾藝術展、各類藝術裝置展、書畫展浪接浪,城中藝術氣息漸濃,國際文藝活動紛紛落戶香港。本地藝術家及文學界人士都響應特區政府的文化新政策,在互相支持與配合下,共同為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努力,為將香港打造成推動文化藝術產業發展的平台努力。在香港回歸祖國27周年、特區政府迎來開新局之際,來聽聽文化界與藝術界人士訴說他們的意見與心聲。◆策劃整理:香港文匯報副刊部

林天行:國家藝術基金及「中華文化節」助力大

我認同李家超領導的這一屆政府讓香港多了許多藝術盛事,水墨藝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這段時間,我見證了香港文學館的開幕和中華文化節一系列活動的舉辦。我負責策展的《香港水墨新時代》呈現出水墨在今天這個時代的風采,而被納入中華文化節活動之一,也表明了政府對水墨藝術的重視。可以說,這一屆政府特別重視文藝的發展,並且做了許多實事。

政府也很支持本地藝術家。以《香港水墨新時代》為例,因為有「中華文化節」這項目支持,我們的邀請不止於香港美協成員,而是面對全港傑出的水墨藝術家。中華文化節幫助我們增強了宣傳力度,每位參展畫家也收到了一定的展出費。此前我們舉辦水墨聯展,基本都是靠自己解決場地和費用,參展畫家也很少有收入,因此這次展覽讓大家受到莫大鼓舞。

與此同時,在「中華文化節」的影響下,不少幼稚園和中小學也都組織學生前來觀展,展方亦做了多場導賞和工作坊,我還帶領學生一起創作。在舉辦展覽之餘能多與公眾互動,讓觀眾親身感受到中國水墨創作的樂趣,對下一代的美育非常重要,亦能達成公眾藝術教育。

我也發覺了香港近兩年愈發濃厚的藝術氛圍。一方面,國家藝術基金向港澳地區開放申請已有三年,香港藝術家越來越明白其背後的意義。美協每年都有多人申請,不少藝術家都有入圍。早前政府亦設立了專項撥款,支持成功入圍國家藝術基金的藝術項目「走出去」,到各地展覽,相信可以促進香港藝術家與內地及其他地方的交流。

文藝行業的新氣象,也體現在文藝對社會及公眾生活的影響。「藝術@維港2024」與自「藝術三月」以來的藝術活動,都有助於整個社會藝術氛圍的營造。在公眾的參與中,藝術家的創作得到更多曝光,他們也更有奔頭、有可為,更有創作動力。在10月即將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香港美協300多位會員將舉辦《江山如畫》聯展,用作品表現香港及祖國的大好河山,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美好景象。

急需政府支持建立美術院校

對於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轄下「創意香港」近日改組為文創產業發展處,我絕對支持。台灣地區的文創產業已經發展得很成熟,但香港卻沒有。許多畫家完成了一幅作品,也許能得到機構或私人購藏,然而並沒什麼後續。其實好的藝術品應該能發掘出更大價值。發展文創產業能讓更多人受益,好的作品有更大可為,這是一件好事。

多年來,我一直呼籲香港成立一間專業的美術院校。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向藝術道路,社會上也有很多美術培訓機構,因此成立美術院校的需求愈發急迫。此事急需政府支持,我也希望能在未來得到回音。 ——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

梁君度:港文藝百花齊放精彩紛呈

近兩年,香港文藝領域充滿了活力、創新、繁榮與進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以及藝術家們的不懈努力下,香港的文藝生態呈現出一片蓬勃發展的景象。

今年,各類文化藝術展層出不窮:香港會展中心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亞博館的香港第二屆國際文化創意博覽會、啟德「愛你一萬字」展覽、香港文化博物館「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任哲雕塑展」……香港民間藝術家舉辦的展覽也全年無休,筆者出席任嘉賓的都有五六個。這些展覽從傳統的中國書畫到現代的裝置藝術,從國際知名大師的作品到本土新銳藝術家的創作,為觀眾帶來了多元且豐富的視覺盛宴。各類文化藝術展覽不僅吸引了大量本地市民前來參觀,還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遊客慕名而至。

戲劇、舞台劇和音樂表演同樣精彩紛呈。我近一兩年觀看了白永成的創新舞台劇《梅蘭芳》、朗暉粵劇團表演的《河山夢覺》、盛小云的評彈《啼笑因緣 娜事Xin說》。香港的戲劇舞台既有經典劇目重新演繹,也有新編戲劇獨樹一幟。本地劇團不斷推陳出新,演員們以精湛的演技展現了香港戲劇的獨特風格和魅力。

音樂方面,交響樂、流行樂、民樂等各種類型的音樂會接連不斷。去年「我和我的祖國暨何占豪生辰慶賀全國巡迴音樂會」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音樂場館內座無虛席,我和其他觀眾都沉浸在「梁祝」美妙的旋律中。我還出席了本地音樂家馬航舉辦的古箏演奏會。此外,眾多國際音樂界的巨星也選擇在香港舉辦演唱會,凸顯了香港作為亞洲音樂之都的重要地位。

書畫活動方面,本港眾多書畫家除展覽作品外,也不斷組織書畫雅集。今年1月,我和香港保良局合作舉辦「保良春暖翰墨香大灣區青少年師生迎春接福筆會」,香港行政、立法兩會成員吳秋北即席揮毫寫下榜書「福」字,給現場的青少年作出示範,鼓勵他們學書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我朋友雕塑家張醒熊(酉星)正在香港大學舉行藝術作品展「回歸·雕刻·夢」,希望政府能多協助宣傳藝術展覽,讓多些團體、學校、機構參觀。展覽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宣揚中華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的教育!

文化藝術不僅豐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也成為了香港對外展示自身魅力和特色的重要窗口,提升了香港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香港一定能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將會繼續綻放出更加絢麗奪目的光彩。 ——獅子山文藝協會會長梁君度

羅光萍:文學新舉措令文化界鼓舞

文化是一座城市發展的靈魂與精神滋養物。近兩年,特區政府在文化領域很有作為。5月,百年第一間文學館在特區政府的支持下揭牌成立。首屆中華文化節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10月也將有演藝博覽登場,內涵十足。政府還於4月成立了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大力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更十分重視青少年的文化熏陶。

香港文化中西薈萃,在動感的現代氛圍裏各自精彩。以往有的被看見,有的不那麼受重視,近年政府致力回歸中華文化歷史,以及深厚的文學文本的文化政策推動,對於由治及興的香港,特別是青年人特別有意義。我一直認為,香港文化除了各種耀眼的活動,還需要往深處走。正如特首李家超所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既是人類文明的燦爛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兒女安身立命之本。」

香港社會經歷過2019年的港版「顏色革命」「黑暴」所帶來的傷害後,社會各界都深深明白,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市民的國家情懷和國家觀念十分重要。而且,香港正進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本屆政府一直不遺餘力建立以愛國愛港為核心、與「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透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市民對國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同時積極推動弘揚中華文化的工作,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全力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鼓勵青年人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主動發揮自身所長、貢獻國家發展所需。這種種文學新措都令文化界十分鼓舞,從中可以看到現屆特區政府能參透文化要義,聆聽各界建議,以及掌舵香港前行的魄力和視野。 ——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組主席、香港文學館助理館長羅光萍

謝曉瑩:設專人對接粵劇界是最有效的支持

自香港回歸祖國後,政府康文署等部門對香港粵劇界的重視有所增強。演出場地及培訓粵劇新秀方面,在政策上一直有所支持。自中央確立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後,政府對文藝的重視程度加大,尤其近兩年在特首李家超團隊的領導下,香港的中外文藝活動活躍程度逐漸增強。

剛剛過去的6月份,我團進行了粵劇《畫皮》文化交流之旅,有幸獲得香港文體旅局及旅遊局資助,攜入圍國家藝術基金殊榮的得獎作品《畫皮》到大灣區巡演,由香港靈宵劇團和廣州紅豆粵劇團攜手合作,在大灣區獲得熱烈回應。從申請國家藝術基金到灣區巡演,我感受到國家對戲曲的支持。感謝香港文聯、中聯辦等支持,相關部門都會人性化地解決各劇團或團體遇到的問題,派專人對接。在看待傳統藝術的態度上,也非常認真。在大灣區,我們看到內地政府正熱火朝天地推展戲曲文創,相比之下,香港粵劇的文創氛圍還是很「冷靜」,感覺香港粵劇還需要努力作不同的嘗試,吸引新觀眾,特區政府也應加大力度支持及持續性協作粵劇,進一步提供相關而合適的協助。

我團有兩項榮獲國家藝術基金首次資助香港藝術的項目——戲曲青年人才培訓的新編劇《馬湘蘭》及小戲曲《畫皮》,非常鼓舞我們;但疫情過後,在種種原因下,粵劇界的經營比過去更為吃力。粵劇界景況正面對臨界點,新舊交接,觀眾群有待開發,香港的劇團普遍還得靠自己努力掙扎求存,如何保持香港的獨特藝術優勢是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問題。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要的部分,對講好國家故事和香港故事能起到切實的推動作用,也能有效宣傳傳統文化、發揮愛國教育的威力,希望特區政府能對症下藥,持續加強對戲曲的支持。

希望文體旅局的官員進一步加強和業界人士的溝通,主動了解行業的需要,可安排專人和相關粵劇代表對接,聆聽需要,提供持續性的幫助,包括場地和宣傳等各方面的問題,效果便會更好。 ——香港戲曲總會創立董事,香港靈宵劇團正印花旦、編劇謝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