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嫦娥六號任務完成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取樣返回,中國今後的深空探測計劃備受關注。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昨日表示,未來一段時間中國深空探測主要在月球探測、行星探測兩方面。最近的發射計劃,是中國預計在2025年前後實施天問二號任務,主要將瞄準一顆近地小行星進行伴飛並取樣返回地球。
卞志剛表示,在月球探測方面,嫦娥六號任務順利完成之後,後續計劃發射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嫦娥七號任務,主要是對月球南極部分的資源做勘察,嫦娥八號任務,是對月球資源的原位利用開展技術驗證。此後,在月球探測方面,中國還將與國際同行一道來共商共建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共享、共用月球探測成果。
在行星探測方面,卞志剛介紹,國家目前已批准四次行星探測任務,預計在10-15年內完成。其中,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已於2021年圓滿成功,一次性對火星實施「繞、落、巡」探測,這標誌着中國深空探測已走向月球以遠的領域。未來圍繞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小天體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以及地外生命信息的探測等科學目標,中國還將開展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以及行星系探測任務。
2030年前後探木星上火星採樣返回
卞志剛表示,天問二號準備在2025年前後實施,其主要目標是小行星探測,將瞄準一顆近地小行星進行伴飛並取樣返回。天問三號火星採樣返回的任務,計劃是在2030年前後實施,實行火星採樣和攜帶火星樣品返回地球。天問四號實現木星系探測,也是在2030年前後實施。目前,天問三號、四號任務都在加緊關鍵技術的攻關,細化論證實施方案。此外,中國還在論證重型運載火箭、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輸系統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工程。未來,中國將加強基礎研究,加快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的創新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