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鼻咽癌是華南地區常見的癌症,又有廣東瘤之稱,是香港常見的頭頸癌之一,大多與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有關,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以EB病毒作為治療標靶,利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研發出一種創新的鼻咽癌治療藥物,針對性地殲滅攜帶EB病毒的癌細胞,研究人員已在小鼠模型中初步證實治療成效,有望配合免疫療法產生協同效應,並為其他與EB病毒相關的癌症提供另一治療選擇。有關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1年數據顯示,鼻咽癌在男性常見癌症中排名第九,死亡率則排名第十,新登記病例超過550宗。據了解,鼻咽癌的發病期數是影響病人存活率的重要因素,早期鼻咽癌的五年相對存活率可超過90%,但晚期則降至少於50%。然而,現時尚未有針對鼻咽癌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能提供予晚期、復發或腫瘤轉移患者的治療選擇仍然有限。
mRNA顆粒能讓癌細胞「自殺」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和美國傑克森實驗室合作研發了一種合成mRNA藥物,透過啟動EB病毒特有的自殺機制殲滅鼻咽癌細胞,此mRNA脂質納米顆粒製劑,與稱為mTZ3-LNP的轉錄激活劑合成,用於針對EB病毒的標靶治療。
該學系助理教授曾智敏解釋指,當EB病毒進入了人體細胞就會維持潛伏狀態,變得不活躍;當細胞被激活後,病毒會進入裂解周期,宿主細胞繼而在過程中死亡。是次研發的mRNA脂質納米顆粒就像一個開關,將體內的EB病毒由潛伏狀態轉為裂解狀態並將其「引爆」。研究結果顯示,此激活劑在EB病毒陽性的癌症模型中,能有效及安全地抑制腫瘤生長。
該學系教授羅國煒表示,外國研究已嘗試利用mRNA藥物治療多種癌症類型,包括肝癌,故中大團隊率先嘗試將此嶄新技術應用於鼻咽癌治療,並在小鼠模型取得滿意成果,沒有產生抗藥性,且預期副作用會較化療少,預計這種新型 EB病毒標靶藥物可以與免疫療法並用以產生協同效應,令治療效果更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