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日,寧夏的星空夜景。 資料圖片

民間有句諺語,「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幾乎每年6月21日,在北半球正是一年當中白天最長的一天,這個節點被稱為夏至。相對的,南半球則迎來一年當中最長的夜晚。

地球自身圍繞太陽公轉時,其在天球上的視運動軌跡(也稱黃道)並非是垂直的,傾斜了約23.5度,這使得地球在繞日公轉的過程中,南北半球會輪流接受到較多的太陽光照。當北半球傾斜面向太陽時,我們便迎來夏季;而南半球則相對處於冬季。半年後,情況剛好相反。

節氣對應地球公轉位置

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便是古人觀察到天文現象與季節變化的聯繫後總結而來,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度所到達之位置。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是區分公轉運動對於地球影響的八個關鍵節點;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則反映了四季中更細微的氣候變化。

夏至前後,地球傾斜角度造就的季節交替現象非常顯著。在6月21日前後,北半球接收到最強烈的陽光照射,白天也最長;相比之下,南半球則相對較冷,夜晚也較長。而到了12月22日前後,南北半球的光照和溫度狀況恰好相反,這就是冬至的由來。

這種有規律的季節變化對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產生了深遠影響。農業生產需要根據氣候變化調整耕作時機,動物也會隨季節改變棲息地和食性。人類也需要適應並利用自然的周期性,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和規劃活動。

夏至當天,日照時間最長,意味着北半球從此步入夏季。這個時候正值炎熱酷暑,不少地區會迎來最高溫,需要採取降溫措施以應對酷暑。人們可能會在這個時候開啟冷氣、使用電扇或選擇涼爽的避暑地點度假,動物則會在水源和樹蔭周圍躲避烈日,待到落日時分再去獵食。

此外,夏至前後也是許多地區進行特色活動的時候,這些活動與當地的民俗文化息息相關。人們以慶祝夏至為契機,舉辦各種傳統的民俗活動,並且這些活動源自人們順應自然節奏的生活方式。在一些地區,人們會舉行篝火晚會以慶祝夏至的到來。這象徵着溫暖和光明的季節,人們圍坐在篝火旁,共用食物和歡樂時光。

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夏至是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上的一個重要時刻。它代表着地球北半球迎接夏季,而南半球則步入冬季。然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夏至更多地象徵着一年中最明顯的季節交替,是自然界重整步伐的標誌。

自然界遵從一種普遍的秩序和規律,這種秩序超越了個體生命的短暫與有限。它是宇宙間恒久不變的法則之一,使得地球上的生物和環境能夠和諧共存。

當我們欣賞感受這一自然規律所呈現的美好景象時,也在反思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存在與自然界的運行息息相關。

欣賞季節的變遷、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是一種哲學思考的方式。這種思考讓我們更加謙遜地面對宇宙的偉大,同時也激發我們去探索和理解這個複雜而神秘的世界。

在此向有興趣的讀者介紹一些夏至日會出現的有趣天文現象:

立竿無影:在北回歸線(北緯23.5度)地區,太陽高度角達到90度,因此不會產生任何陰影。

極晝:在北極圈內,夏至期間會出現連續不斷的白晝。

最長日照時間:夏至標誌着北半球的日照時間達到全年最長,也就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這些現象都與地球軸傾角和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有直接關係,造成了一年四季和日照時數變化。

◆ 洪文正(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

簡介:本會培育科普人才, 提高各界對科技創意應用的認識,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及大中華地區的科技創意活動 ,詳情可瀏覽www.hknete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