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經常會問:「老師,我的普通話考試成績已經很好,為什麼生活中還有人說我講的是港式中文呢?」遇到這樣的疑問,我總是笑着回答:「倘若你解決了變調的問題,相信沒有人會再說這樣的話了。」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聲調一直是香港學生學習普通話的難點,很多人在學習了多年的普通話之後,還是「洋腔洋味」,易受方言干擾。尤其聲調中的變調問題,更是讓他們覺得不知如何去掌握。根據我的經驗,作為老師,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年齡、性格特點選取不同的教材,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他們逐步掌握變調的技巧。
兒童學習普通話變調應注重語言環境的浸潤,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去掌握。特別是低年齡小朋友,他們對很多發音方法概念無法理解,但他們模仿力極強,所以我們可以讓他們多聽、多讀、多講,在模仿中學習。
例如,在「一」「不」變調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收集一些含「一」「不」詞語比較多的兒歌、詩詞讓小朋友們練習,我常用的就是「一花一柳一魚磯,一抹斜陽一鳥飛。一水一山中一寺,一林黃葉一僧歸」,在這首詩中,有十個「一」字,只有在「寺」字前「一」念二聲。小朋友理解不了「一」字變調的規律,但這首詩朗朗上口,也極具畫面感,當你給小朋友們解釋完,教他們讀,當他們一邊用畫筆畫出他們想像中的這首詩,一邊模仿你的正確發音來朗誦,你就知道他們已經慢慢地掌握變調技巧了。
而對於成年人來說,他們理解力強,概念清晰,但最大的問題是較難改變自己固有的方言發音習慣,這樣就需要我們老師在教的過程中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讓他們少受方言音的干擾。例如,還是在「一」「不」變調的教學中,我首先會讓學生數調,數調是一個感知聲調的好方法,通過讀出yi的四個聲調,感知四個聲調的不同,並告訴他們「一」「不」變調的規律,然後讓他們朗讀準備好的文章,從材料中找出所有「一」「不」詞語,根據規律進行分類,並在字上方標註變調後的調號。這種方法讓學生們可以簡單、快速、高效地改掉以往的發音習慣。學生可以根據這個方法進行強化練習,日後也可以時時提醒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同學可以注意多收集「一」「不」詞語比較多的文章。《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一書中,就有許多很好的練習文章,例如朱自清的《春》,姜桂華的《將心比心》,季羨林的《清塘荷韻》,巴金的《鳥的天堂》等等,都是「一」「不」詞語出現頻次較高的文章,尤其適合進行變調的學習。
我相信,老師們因材施教,學生們掌握一定的方法,多加練習,一定會學好變調,人人講好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 賴海燕老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