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雕像 資料圖片

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六十七歲喪妻,六十九歲喪子,他帶領弟子周遊列國期間,經常遇上戰亂和飢荒,他提出的王道政治和仁愛思想又被各國諸侯婉拒。由此可見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逆境中度過,然而他仍能活到七十二歲,在春秋時期人均壽命不足四十歲,孔子可算相當長壽了。

孔子在困頓和不得志的情況下仍能享高壽,這和他的思想態度及生活飲食習慣有一定關係。孔子雖然生於亂世,但他並沒有逃避現實,而是積極進取,令自己活得充實。他奉行有教無類的精神,打破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讓平民百姓也可接受教育。他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授學生,道德文化修養和技能兼備。他在教學過程中也不斷地學習,「發憤忘時,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終身樂於學習,令孔子一直保持頭腦清晰,思想意識敏銳的狀態。

孔子善於鍳賞音樂和閱讀古籍,他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他讀《易經》,書編三絕。令人陶醉的音樂和富於哲理的古籍,令孔子心理及精神得到極大的愉悅,有利他的健康長壽。此外,孔子主張在逆境中要善於自得其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即使生活困難,吃粗糧和喝冷水,彎着胳膊作枕頭,也有樂趣。

孔子經常啟發弟子「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疾,夫何憂何懼?」說明君子坦然寬廣,小人經常局促憂愁。君子不憂愁不畏懼,自己問心無愧,有什麼值得憂愁和畏懼呢?

孔子上述的說法,得到現代心理學家的高度認同。現代心理學家多認為道德高尚,做事問心無愧,沒有心理負擔,時常會感到快樂。而內心感到快樂,能夠提高人的免疫力,令生病的幾率降低,壽命自然會延長。此外,孔子所說的「中庸」之道,不僅是道德修養最高境界,也是心理達到平衡的體現。在生活和處事中能夠做到不逞強不示弱,無太過無不及,不高腔不低調,不憂傷不耽樂,不狂喜不憤怒,不仇富不安貧,時刻保持平和的心態,便能減低情緒病或精神病的產生了。

孔子認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人們應該多些戶外活動,享受大自然的樂趣。孔子重視鍛煉身體,以保持健康的體魄,他經常習武,例如舞劍、射箭和駕駛馬車。孔子也很注重飲食方法和食物衞生,他主張「食不語」,一方面吃飯時說話容易噎着,另一方面食物來不及細嚼就咽下,會增加腸胃負擔。再者,邊吃邊談意識不到飽的感覺,容易吃過量。

為免病從口入,孔子認為那些變色、變味或者已經腐爛的食物不可以吃。肉類要切得細小一點,吃肉時要慢慢咀嚼,吃肉不可以太多,喝酒只可以喝少量。

此外,凡藥三分毒,若果對某些藥物的性質和副作用不了解,便不可以胡亂服用。

現代各國政府、醫學界及世界衞生組織所提倡的健康指引,例如飲食均衡,食物衞生,適當運動,戒煙限酒,慢食,心理平衡和積極樂觀等,和孔子所主張的大體相同。

◆緩圓(資深中學中史科及中文科老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