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 主辦方供圖
◆管蘭生攪動染缸。
◆管蘭生
◆染纈作品《黃河》
◆展覽中介紹染纈原料和技藝。
◆《行走崑崙》 主辦方供圖
◆染纈作品《失魂落魄》(左)和《雨思》(右)。

以中國傳統絲綢印花技術「染纈」為主題的「青出於藍——絲綢之路染纈走進香港作品展」正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舉行中,這是理大中華文化節的第三波活動,今次活動聯同北京聯合大學和蘭州交通大學協辦,展出多件非物質文化遺產染纈傳承人兼北京聯合大學教授管蘭生的染纈作品。管教授在展覽導賞中講解重點作品的故事和美學價值,更將在多場工作坊親授染纈的染纈技法,讓参加者創作獨一無二的作品,感受技藝背後的匠人精神。此外,管蘭生教授亦會聯同理大理學院副院長黃文健教授、時裝紡織學院副院長及教授簡志偉教授主持公開講座,詳解染纈技術的獨特魅力及其與中國傳統色彩的聯繫。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小凡

染纈是中國古代絲綢印花技術,包括「四纈」工藝 ——絞纈、蠟纈、夾纈、灰纈 。在絲綢之路上,染纈技術交流融合,尤其在漢唐時期被廣泛傳播。染纈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極具文化保護價值,也是民心相通的象徵。今次展覽名「青出於藍」源於染料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靛青色比藍色更深,比喻通過努力學習,年輕一代可以超越前人。

莊子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天地萬物,萬象紛呈,千變萬化。這次展覽中的作品,正是通過敏銳深刻的直觀,察其美,析其理,才能用色,而呈現的不言「大美」,虛靜空靈,層層氤氳,雅然布上。

如在創作染纈作品《黃河》時,管蘭生選擇在畫面的上半部分使用藍靛,突出天空的深邃,下半部使用泥土染,呼應「九曲黃河萬里沙 」的特點。他表示:「黃河母親河是我們的根,我生長在黃河邊,黃河孕育了我。」他將對黃河的觀察和感情融入作品中,力圖展現黃河纏綿激盪、氣勢磅礴的特點。

透過染纈記錄人生經歷

管蘭生家中世代以染纈為業,他是第五代傳承人,母親對他而言不止是家人,也是染纈方面的師傅。2013年管母去世,管蘭生悲痛萬分,那段時間,他的世界彷彿灌滿了飄忽不定的天青色。正是在這樣的心情下,他創作出了染纈作品《雨思》和《失魂落魄》組圖共八張,描繪了暴雨初歇後,狼藉一片的池塘:雀兒在嚎叫哀怨,花朵散落一池,船像雲煙般飄散。「孟子說,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媽媽走了,我的心飄忽不定,失去了往日的追求。但我們也要尊重歷史的規律,適應這個時代,這就是我作品中對生命的感悟。」管蘭生說,該幅畫的顏料亦經過特別調製,可保存十餘年不至褪色。

作品《秦時明月》和《行走昆侖》亦都是管蘭生根據自己的旅行經歷而作。《秦時明月》描繪了三十年前徒步玉門關看到的場景,畫中一人正是管蘭生自己,在蒼涼環境中感受到了時代更迭與內心的平靜;《行走昆侖》則是其在4,000米的山脈上遇上了大風雪,看到惡劣天氣中仍前進的駱駝隊伍,深受震撼。

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

管蘭生表示,自己將中國畫的意境、西洋畫的色彩、古老的染纈合為一體。在創作中首先要有創意,內心有溝壑,才能呈現打動他人的作品,有時靈感就像電腦程序般,在夜深人靜時突然來臨。他回憶自己年輕時為了生計,曾將很多心愛的作品低價出售到海外。後來管蘭生想要複製這些作品,才發現畫中顏色、意境等已經無法復現,因此他感慨每一件染纈都是獨一無二,更要珍惜自己的每個創作。

管蘭生喜歡禪意,他認為,古代的很多作品都和禪宗有聯繫,先要內心安定才能做出好的作品,希望透過染纈去感受天地人的對話,每件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亦是對自己內心的映射。「染纈藝術還處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發展階段,要讓古老技藝煥發新活力,必須通過生產性保護,賦予它生命力。」管蘭生說,過去局限於小作坊的染纈,如今得以走進大學,受到年輕人的追捧,並吸引數百名畢業生將其作為職業,這一切都源於絲綢之路,也歸功於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日期:即日起至6月12日

展覽主會場:理大黃民鄧潔華伉儷環球學生薈

展覽分展場:理大包玉剛圖書館平台、李嘉誠樓平台、賽馬會綜藝館門廳、邵逸夫體育館、唯港薈酒店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