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強 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副教授 個人理財教育文學碩士課程主任

香港在建設國際人才樞紐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除了「引人才」、「留人才」,香港在搭建國際交流高端綜合平台方面同樣可以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第三屆香港國際人才高峰論壇致辭時說過,創新能力和人才是當今推動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引擎,兩者相輔相成。創新能力離不開具實力和原創性的科研機構,以及能夠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的企業,但它們也需要高水平的人才,以支撐其科研和業務等發展。有好的企業和優質的就業機會,就能夠吸引人才;有人才,就能夠吸引更多企業,這是良性循環,讓一個蓬勃的創科生態圈得以建立起來。這句說話簡潔地總結出,匯聚人才對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性。

暢通創新意念流動

讀者或者會想,現在網絡發達,人們無論身在何處,均可在網上進行交流,要人才親身來港作用不大。不過,事實上,面對面交流可以產生更加動態和開放的討論,促進更有效的頭腦風暴,以及就解決問題進行有效協作。

香港需要做的,是做好配套措施,吸納中外高端人才。例如最近推出的「為來港參與指定界別短期活動的訪客提供入境便利先導計劃」,就為不少短期訪港學者提供便利。香港各行各業,包括高等院校,需要更積極邀請內地和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促成他們同台交流,締造更多合作機會和商機。

此前,中央將內地居民赴港澳人才簽註政策由粵港澳大灣區擴大至北京、上海兩地。當地6類人才可以申辦有效期1至5年的多次赴港澳人才簽註。對於香港而言,政策中界定的傑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衞健人才、法律人才,以及管理和專業技術等其他人才,在京滬兩地至少是百萬量級。這個群體不僅層次高,消費能力也更強,他們南下赴港從事商務洽談、高端旅遊、科研與投資合作等各項活動,除了帶旺人流之外,也會對提振本地消費提供良好助力。

但是,這一重大開放政策不應該只解讀為人才來港拉動消費。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人才基地,相互間有競爭,也需要更多合作與互補,在產業布局及分工上各有側重、互相配合,達成多贏局面。國家出台相關政策,放寬京滬人才簽註能進一步便利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促進產學研在香港的深入交流和深度融合。這也是打造國際高端交流平台的新機遇。

近年美國不斷對中國科技企業進行打壓,在美發展的中國科技人才的就業環境已經不像多年前那麼公平和寬鬆,許多敏感行業技術人才的簽證也面臨諸般背景審查。香港的國際交流綜合平台所提供的,不單是人才間的自由交流氛圍,還包含了資訊交換、創意,以及資本和物流的配套。這在中美摩擦日益加劇的大背景下,顯得彌足珍貴。

增加香港的國際影響力

在新的人才赴港政策下,內地人才能在香港逗留更長時間,和海外高端人才進行接洽和交流,一方面可以緩解美國限制中國人才入境的限制所帶來的中美科技人員和各界交流的負面作用,讓全球高端人才有更多機會面對面交流資訊和進行頭腦風暴。另一方面,舉辦高端人才交流活動,讓香港在國際社會的曝光率更高,能向國際社會展示香港在國安法頒布後,營商環境和商務交流一切如常。

香港是亞洲會展之都,有業界人士預計今年上半年將完全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在更繁盛的經貿文化交流氛圍之下,香港也可有意識增加全球科技、學術類的交流活動落地,舉行不同規模和層次的會議、論壇、演講等活動。世界頂級科技人才和高端商務人士到香港開展活動,對於包括內地高層次人才在內的全球精英都具有相當吸引力,發揮香港在資訊、資本、物流和人員自由流動的優勢。針對不同領域、組織不同層次人才,搭建不同規模的國際交流平台,可以提升香港的國際影響力,助力國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