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香港閱讀月,在講座互動環節,觀眾向李以建提問,如何提高年輕人的閱讀和寫作興趣?

李以建認為寫作好壞是「生來具有」的,然而同學們可以試一下:「你寫個十篇,其中三篇寫散文,如果你寫的文章大家都說不好,那么在寫作上就是沒有前途的。」判斷完自己是否有寫作天賦後,再深入地慢慢去學習。描寫一個人時,當做自己是在為他拍一部電影,怎樣用摒棄對話的方式,將這個人物相關的畫面展現出來,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作品。

恰逢「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任哲雕塑展」正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講座門外展出,李以建更現場舉例:「我們會形容一個人是很勇敢的,是強有力的,但什麼是『強有力』?看一下(講座)外面的雕塑,你就會知道什麼是強有力。它不是寫三個字就能形容的,你要從雕塑的形象整個區描述,才會寫得讓人信服。」他表示,我們總是喜歡用抽象的字眼,與其寫一個人「勤勞」,不如描寫一個廚師,每天都上班炒菜,他的勤勞便不言而喻。就好像金庸在寫文章時,鏡頭感貫穿全文,讓人像看電影一樣享受。

李以建又進一步補充道,金庸從來不用「西化」的語言,譬如「因為,所以」、「不但,而且」等關聯詞,且會特意使用符合小說時代的古字、異體字,足見他的文學功底深厚。

隨着資訊科技的發達化,年輕人認識金庸的方式不止讀書一種,各式改編影視劇、漫畫、遊戲等,都佔據了不少份額,然而李以建表示,他仍希望大家多讀一點書,碎片化的信息會讓腦子變成「賽馬場」。他觀察到,年輕人在地鐵上幾乎都是手機不離手,但地鐵到站後,若去問他剛才在看什麼,十中有九都忘記了。「你接受的是碎片化的東西,是人家的垃圾,而你卻把它當寶貝。」他說,文字有個好處,每個人可以藉助文字有不一樣的表達,而漫畫等具象的表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會局限人們的想像力。不過,李以建表示:「我不愁大家不讀書。(壞的閱讀習慣)就像抽煙喝酒一樣,讓你身體感到不舒服了,你會自己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