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家朗(左)與蔡俊彥(右)。 資料圖片

巴黎奧運會將至,又是各國運動健兒爭奪獎牌、展示國家軟實力的時候了。

近年來,香港運動員在國際運動舞台上連番報捷,爭奪到的獎牌愈來愈多,而獎牌的級別亦愈來愈高。就以劍擊手張家朗為例,他於2016年的亞洲賽奪得個人比賽項目冠軍,又於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勇奪個人比賽項目金牌。香港運動員能夠奪取佳績,實在是可喜可賀,相信每一位香港市民都會感受到他們的喜悅,而他們的成就亦會進一步激勵本地運動事業的發展。

在中華文化中,也有談論勝負的智慧。例如:筆者學校教導同學「一勝一負,兵家常勢」,勝敗乃兵家常事這個道理;教導同學「揖攘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尊重第一、比賽第二、君子之較量在乎禮的精神;教導同學「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在比賽時表面上是人與人之間的較量,其實是與自己比較,追求自我的進步;也教導同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分之己千之」和「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凡事反求諸己而非諸人之態度。

比賽的意義是什麼?

筆者認為比賽的最高目的是透過比賽來提升自己,其中包括:提升自己的比賽心態、建立更佳的運動習慣、不斷突破自我、打破自己的最佳紀錄等。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如果只能選擇一個焦點放大來教導同學,我會把焦點放在運動員背後的奮鬥故事上,而非獎牌的數目或級別上。

多年前,筆者學校在一次班際籃球比賽之後,收到一位家長的投訴。她說:「校長,在比賽中,同學跟我的兒子曾經發生過碰撞,我認為他是蓄意的,因此屬刑事傷人,除非重賽,否則我便去報警。」筆者拒絕了重賽,家長也去報警,結果警方不受理案件,把事件交還學校處理。筆者與家長繼續溝通,繼續善待和教育孩子,家長和筆者最終更成為了朋友。

說真的,若家長輸不起,便容易教出輸不起的孩子來。只強調勝負,不強調體育精神的培養,害怕孩子面對失敗而胡亂爭取,卻忽略培養孩子面對失敗的能力,如此下去難道真的是孩子的福氣嗎?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試想想,如果輸了比賽,卻戰勝自己,究竟是輸,還是贏?

輸贏不在獎牌

贏了獎牌就是贏嗎?勝負由很多因素組成,除了運動員比賽時的狀態之外,還有「天時、地利、人和」等種種因素。多年前,筆者學校曾獲邀參加一項新興運動的跨城市比賽,參賽的同學在「預計中」摘下銅牌,厲害嗎?原來這次比賽只有三個城市參加,我們把握了這次參賽的機會,讓孩子們感受一下在大賽中獲得獎牌的感覺。

之後,同學們決定要憑實力來贏出比賽,他們努力苦練,之後再在同類比賽中、在具競爭性的情況下,勇奪銀牌。同學們精神可嘉,他們為了自訂的目標而奮鬥,在筆者心目中,就算他們輸掉了比賽,也是勝出的。

最近,香港主辦了「2024國際劍擊聯會花劍世盃」中國香港站比賽,張家朗也有出席比賽,他在擅長的個人項目中輸了比賽,無緣獎牌。沒有香港人會希望張家朗錯失金牌,不過張家朗仍是張家朗,他失掉了獎牌,卻沒有失掉體育精神。他「勝不驕,敗不餒」,調整自己的心態後,便「忘記背後,努力面前」,與隊友一起咬緊牙關,結果在團體比賽中拿下金牌。

最後,筆者想向每一位代表中國香港的運動員致敬,無論他們能否代表中國香港奪得比賽的獎牌與否,他們的體育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同學學習!

◆盧偉成MH校長,筆名孺子驢,播道書院總校長、香港教育領導協會主席、新城電台親子節目《人仔細細》嘉賓主持、中國文化研究院學科顧問,致力在中、小學推行中華文化教育,並把中華文化價值觀之學習滲透於各個校園生活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