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落實「走塑」的一個月間,不少市民反映,木質刀叉、紙質飲管等替代品實際效果遠不如塑膠。魏濤認為,塑膠有可塑性強、產量高、適用範圍廣、價格低廉等優勢而受到消費者與商家的青睞,但因為其難以降解,而大眾習慣性消費即棄塑膠餐具,故在政策上「走塑」實在有必要推行。他建議「三步走」策略:源頭上減少塑料產品使用、提升塑膠產品回收率,以及開發替代新技術與新材料,逐步實現終極「走塑」。

魏濤解釋,塑膠產品的蓬勃發展,可說是由兩次世界大戰造就,比如軍車上的橡膠車胎、降落傘等均是塑膠產品,而1930年至1950年間更是塑膠發展的黃金期,憑藉高產及價廉耐用,塑膠便走入千家萬戶,使用至今。

不過,正因其物美價廉而導致超額生產,加上自身很難被自然降解,讓塑膠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阻礙。

他指出,過去人們習慣使用即棄一次性塑膠餐具,而大量的塑膠堆填對土地及海洋造成污染,進入海洋的塑膠分解為微塑膠(Microplastic)後,容易被魚類攝入,甚至最終回流至人類體內,影響深遠。

對此,魏濤認為首先應從源頭減少塑膠產品使用,其次要提升塑膠類產品的回收與重複利用率。他指出,以往塑膠類產品因其種類龐雜等因素,導致回收工序多,成本提升同時,最終再造產品性能亦降低,故需加強及完善對各類垃圾的分類及回收處理,特別是改進對塑膠類產品的回收利用。

魏濤建議,特區政府亦應進一步鼓勵投資替代塑膠的新技術及新材料,然而這些技術及材料研發耗費時間,且十分難找到能同時替代多種塑膠產品的替代品,故對目前未有完全的替代品之塑膠產品,可採取緩步限用的政策。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鼎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