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獻5年增近倍 港中大:凸顯港「超聯人」角色
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起主導作用,粵港澳大灣區如何發揮科創優勢,不斷生成新質生產力?香港高等院校又可以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香港中文大學委託顧問公司分析粵港澳大灣區過去五年(2018年至2022 年)的研發概況,並於昨日發表報告《香港中文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研究影響力和貢獻》。當中顯示,過去5年大灣區研究產出的複合年均增長率為17.9%,文獻數及研究人員各自幾乎翻了一番,發展迅猛。而香港在其中更擔當重要角色,約28%的大灣區研究產出與港校有關,16%活躍於大灣區的研究人員與香港院校有聯繫。港中大副校長(研究)岑美霞表示,分析結果凸顯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並響應中央政府對香港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的期望,港中大將繼續致力擔當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橋樑角色。◆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
該報告由科研信息分析公司愛思唯爾主要基於其旗下Scopus文摘及引文數據庫的信息撰寫而成,分析大灣區研究影響力的主要趨勢,就引用次數、 知識轉移潛力及研究合作等多項關鍵指標,檢視大灣區的研究影響力。
逾42萬活躍學者專注多個領域
報告指出,大灣區作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研究產出及活躍研究人員數目,在2018至2022五年間各幾乎翻了一番。從五年間發表的論文來看,活躍學者人數超越42萬名,他們專注於多個對提升大灣區經濟競爭力至關重要的領域,包括工程、醫學、計算器科學、材料科學、生物化學、物理和化學等。
報告以「歸一化引文影響力」(field weighted citation impact, FWCI)作為關鍵指標,指出在整個大灣區的高產出機構排名前十名中,有五個設於香港,當中四個位列前五,「香港的 FWCI 比大灣區整體高出27%,與大灣區其他地區的研究人員相比,本港研究人員的人均產出是他們的兩倍,專利引用率亦高出29%。」
此外,報告還強調合作對推動高質量研究的重要性,通過對港中大的研究協作規模和形式進行分析,港中大有40%的論文是與大灣區其他機構合著,其中有60%的論文還有大灣區以外的機構參與。
論文證港中大灣區合作互利共贏
岑美霞指出,港中大與灣區機構合作可產生互利共贏的協同效應。根據報告對相關共同發表論文後的引用影響力升幅分析,有九成中大合作夥伴的 FWCI 比值均高於 1,即其與中大合作發文的學術影響力,超越其原來的整體研究產出的學術影響力,這表示雙方合作具有相當價值。
「這份報告是愛思唯爾與港中大合作的成果。我們雙方的初衷是希望通過報告去展現大灣區的科研影響力、支持大灣區科學共同體在科研創新之路上穩步前行,從而讓科學進步更好地服務於全社會。」愛思唯爾大中華區總裁李琳表示,作為既擁有《柳葉刀》《細胞》等全球頂尖學術期刊、又運營着 ScienceDirect 和 Scopus 等權威科研數據庫,愛思唯爾還致力於引入新的技術,例如人工智能來提升科研服務,支持科研人員更好地發現和總結科學知識,洞察學科趨勢,助力大灣區科學研究效率的提升。
報告要點
◆2018至2022年五年間,大灣區研究產出顯著增加。從2018年不到7.4萬篇發表文獻增加到2022年的近14.3萬篇,幾乎翻了一番;大灣區研究產出的複合年均增長率為17.9%,高於中國和全球的研究產出增長率,其中28%大灣區的研究產出與香港院校相關
◆大灣區活躍研究人員數目在2018至2022年間增加了一倍,總數達421.3萬人,其中16%與香港院校有聯繫
◆大灣區FWCI和每份出版物的引用次數,超越全中國和世界的平均水平,而相比起整個大灣區,香港的FWCI高出27%;優秀產出比率高出44%;研究人員生產率超越兩倍;專利引用比率高出29%
◆在大灣區中,FWCI表現最佳前十位學術機構中,香港院校佔5家,其中4家佔據前五名
◆工程、醫學和計算機科學是大灣區出版量最高的三個學科領域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研究影響力和貢獻》報告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