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文言文對一般人而言是較難理解的,對於莊子的高深哲理就難上加難。就莊子一則「知魚之樂」,筆者將用上輕鬆搞笑的廣東話來詮釋和演繹,讓大部分人也能明白理解。

莊子係戰國中期宋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亦都係道家嘅代表人物。作為老子思想嘅繼承同發展者,後世將佢兩個人並稱「老莊」。惠子係同莊子同期嘅一位學說名家;相傳佢博覽群書,讀過嘅竹簡可以裝滿晒五部牛車,「學富五車」呢個成語就係咁嚟。

今期有兩位主角:莊子、惠子呢對莫逆之交。惠子同莊子嘅思想都有幾大出入,所以佢兩個傾起偈上嚟好多時都會擦出火花。

話說有日莊子同惠子約埋去濠水散步,行下行下行到一座橋樑。莊子響橋上面望落條河度,然後就話:

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鯈音尤)

(你睇啲魚,響水裏頭悠悠閒閒咁游來游去,呢啲咪魚嘅快樂囉。)

惠子聽完就贈返佢一句: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你又唔係魚,又點知啲魚快樂呢?)

高傲嘅莊子條氣點會順,於是就整句咁嘢彈返過去: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你又唔係我,又點知我唔知啲魚快樂呀?)

惠子不慌不忙咁回應: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

(我唔係你,當然唔知道你知乜;不過你都唔係魚,自然都唔會知啲魚快唔快樂喇……)

佢哋就係咁你一言我一語駁來駁去,邊個啱啲就真係見仁見智。不過大家唔知有冇留意呢個「知魚之樂」嘅激辯其實蘊含咗一個哲理:

子非我,安知我不樂?

(你又唔係我,你點知我唔happy?)

就圖中個案,筆者有以下的體會:

就算你閱人無數、個人幾咁精明,都唔好以為自己百分百了解其他人至得;咁係因為你唔係佢,甚至連佢自己都未必可以做到了解自己。

筆者一位移居加拿大多年的同窗就上述的課題提出了以下的精闢見解:

有人說:如果未曾有過相似的經歷是很難去理解別人感受的;又有人說,如果能夠以別人的背景和角度去理解,定能更加準確掌握。然而,用自己的想像去引發我們過去相關情緒,極可能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從我的經驗來看,最直接也最可靠的是,讓對方的情緒來打動自己、靜心微觀、全情投入,給我們先天的鏡神經細胞起作用,把對方的喜怒哀樂如實地反射在自己身上。

以上的文字也教筆者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稍為有點知識的人就已經常常對人指指點點;真有點墨水的就更不可一世、自以為是,也熱衷於把自身的經歷投射在別人身上——教人如何做人做事。可知道相對於廣大淵博的知識大海中以及錯綜複雜的形勢下,人掌握到的相對有限。這些人的心態和行為更突顯了他們的無知,奈何無知可能是現今世界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