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學禪的人,很易走向極端。

有些人,以為做到枯木死灰,便是六根清靜。

其實不以為然。禪界有一句話:「古冢不為家」。語見《景德傳燈錄》,意喻荒墓古冢不是禪宗所追求的家。

學禪去到枯木死灰,叫「斷減空」,這就是禪界的「枯木禪」,已走向另一端。

禪原是一泓活水,充瀰生機諧趣。

唐人王維,又稱「詩僧」,對禪機理解得最為透徹。王維有一首《終南別業》,充滿禪趣:

中歲頗好道,

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

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

談笑無還期。

王維這首詩描述人到中年的他,已步入淡泊人生的閒適境界。晚年他安家終南山邊陲,更怡然自得。

他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更是充滿禪機的千古佳句。

你看他,自從到中年存有好道之心後,人生變得豁然開朗:偶爾漫行去尋找活水的源頭,前面已沒路可行,索性閒坐凝睇天空雲霧浮沉的變化;在山林間遇到鄉村父老,談天說地,連回家都渾然若忘,何等自若,何等寫意。

大千世界鳶飛魚躍,雲霞起落詭變無窮,生機盎然。

明人洪應明撰的《菜根譚》道的是「塵外三昧」,但說的卻是塵世歷練後的憬悟。

這本書談到沖淡的趣味,也是有禪意的。

沖淡並不意味着枯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生機;「獨行潭底影,歇息樹邊身。」(唐·賈島),是人與大自然的呼應,並不孤寂。

《菜根譚》有道「人能看得破,認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負擔,亦可以脫世間之繮鎖。」

這句話是要我們破除世間的癡迷,放下自身的思想包袱,才能擔起責任,做出我們的奉獻。

《菜根譚》講得最多的是以出世理念,做入世事,是一種禪的擔當。

譬如它說道:「閒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閒的趣味」便很有禪意,這句話便是教我們忙裏不妨偷閒,閒裏也別掉以輕心。

這固然是禪的境界,也是人生哲理! (《學禪》,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