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大師班。(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曉芳 北京報道)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大師班24日特別邀請始終堅持「好好拍電影」的香港著名導演、監製許鞍華,以「女性獨立影人的創作長路」為主題,與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導演文晏同台探討電影創作背後蘊藏的當代性與先鋒性。許鞍華說,發揚女性主義首先要從自己做起,「做到你自己想做的事兒就OK」。

香港電影常被形容「盡皆過火,盡皆癲狂」,而許鞍華作品如一股清流,用獨特的影像語言書寫中國香港社會的另一面。許鞍華的電影,從現實主義視角關注普通人的境遇,又以浪漫主義的詩意融入她的人文關懷,被稱為「香港半部電影史。」在戴錦華看來,許鞍華不僅是半部香港電影史,還開啟了香港電影新浪潮。

許鞍華始終對電影和生活保持着熱愛與堅持。從引領先鋒的《瘋劫》到人文關懷的《桃姐》,許鞍華導演始終堅持創作的獨立性,為香港電影提供了一個不同於經典動作片的「文戲」視角,為華語電影的多類型發展與高質量創作作出了重要貢獻。本場大師班上,許鞍華導演帶領觀眾回顧其四十餘年的電影創作生涯,分享獨立電影製作等經驗。

身為許鞍華的多年好友,戴錦華對許鞍華的電影十分熟悉。因自幼受傳統古典文學影響,許鞍華對文學一直情有獨鍾。從經典文學中取材也成為許鞍華創作的重點,《傾城之戀》《半生緣》《第一爐香》,許鞍華偏愛張愛玲的文學作品,也熱衷於用張愛玲的故事探討女性情感。而以文學家蕭紅的傳記為藍本拍攝的電影《黃金時代》,是許鞍華近年將文學與女性兩個題材相結合的又一佳作。

電影學者戴錦華的參與為大師班提供創作之外的另一種解讀視角。戴錦華被稱為「中國電影研究與女性主義研究的拓荒者」,她曾在一場許鞍華學術研討會中用三個「唯一」來形容許鞍華導演:唯一一個香港新浪潮第一浪的主將,並堅持貫徹始終;唯一一個在華語電影範圍之內非常高產而且持續創作的女性導演;最早溢出香港地理、政治、歷史的邊界,最早在內地創作並表現內地小人物的生活的唯一一個香港導演。本場大師班中,戴錦華從更為寬廣的社會角度、文化角度、電影理論角度等,展開對於許鞍華作品中的女性影像書寫的探討。

香港著名導演、監製許鞍華(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到一個年紀觀點會變,以前都是拍一些比較戲劇化的、有衝擊的、有動作的東西,到了中年的改變主要是看了台灣新浪潮,侯孝賢跟楊德昌的作品。」許鞍華說,到了70多歲幾乎沒有性別分別的時候才去思考性別,「以前我拍所有的戲其實沒有從一個女性角度特別的思考,因為我感覺想拍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主人公剛好是女的,因為我是女的,各種各樣原因比較了解她,就拍了。」許鞍華說,思考女性主義也要思考自己的位置,發揚女性主義首先要從自己做起。

近些年全球獨立的女性電影人越來越多,在許鞍華看來她們的創意完全不輸於男性。許鞍華被譽為香港「走最多路的導演」,閒暇無事時經常漫步城市街頭,觀察市井百姓。在《桃姐》《天水圍的日與夜》《女人,四十。》《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等多部電影中,許鞍華將鏡頭對準市井生活中的女性,令人感觸良多。許鞍華也關注宏大歷史和社會議題,《明月幾時有》書寫抗戰期間的英雄,《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聚焦「越南難民」題材。

對於香港電影人而言,許鞍華是拓寬電影表達邊界的先行者。許鞍華的作品在國際電影界也備受矚目,《女人,四十。》等作品曾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桃姐》更是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收穫頗豐。2020年,許鞍華獲頒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成為有史以來全球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性導演。

同為女性電影人,本場大師班的對談嘉賓文晏,與許鞍華一樣,在電影路上一直堅持獨立創作。文晏曾擔任《夜車》《牛郎織女》《白日焰火》的製片人,其中《白日焰火》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製片人之外的文晏在導演領域也同樣有所建樹,她執導過《水印街》《嘉年華》等優秀作品。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