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 宋清輝

近年來,監管層嚴查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防範不公平的資本市場行為。中證監主席吳清於2024年2月7日就任以後,從嚴打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的力度再度被加強。數據顯示,開年以來便有近20家上市公司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所涉原因以涉嫌信息披露違規為主。

根據過往的一些相關案例,因涉嫌信息披露而被調查的上市公司中,相當一部分涉及財務造假,剩下的一部分則涉及欺詐發行。若查實後發現欺詐發行發生在IPO階段,還會涉及對投資者的賠付。在全面註冊制下,監管層對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同時對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細緻,對信息披露的質量要求也更為嚴格。與此同時,根據過往的相關案例和經驗綜合判斷,筆者預計,未來五年違規信披仍將是監管打擊的重點對象,並愈來愈呈現出以下三大趨勢。

上市企信息披露要求提高

第一,監管函件數量將大增,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將會更高。去年以來,收到監管函的上市公司數量創出新高,凸顯出在全面註冊制下,監管層的監管大方向將更加突出以信息披露為核心這一趨勢。針對上市公司出具的監管類函件,主要分為關注函、問詢函、警示函、監管函等幾大類別,主要基於上市公司涉及事件的嚴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監管層對一家上市公司發出監管函,相對以上三種而言情節較為嚴重。投資者可以根據上述解讀進行股市投資,一旦相關上市公司收到警示函或監管函,就要詳細分析其監管函件的具體內容,以準確判斷其對公司股價的利空或者利好關係。筆者建議廣大投資者詳細了解上述監管函件的區別,充分把握投資風險與機遇。

監管料聚焦市值「巨無霸」

第二,在監管面前大小上市公司一律平等,千億元市值的「巨無霸」也將更多受到監管關注。近年來,中國證監會高度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正在從信息披露、持續監管、市場准入等方面,進一步落實對國企、民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的要求。數據顯示,去年全年收到監管函件的上市公司家數共計1,647家,一舉創下近五年來新高,其中不乏個別千億元市值的大公司,此舉充分體現了在監管規則面前大小公司一律平等的監管原則。

中介機構責任重大難脫干係

第三,上市公司信披違規,投行、審計評估等中介機構或「難逃懲罰」。在全面註冊制下,投行、審計評估等中介扮演着資本市場「看門人」的角色,其責任相較以往更加重大,同時也面臨着越來越嚴格的監管。全面註冊制之下,發行人作為信息披露的第一責任人自然是毫無非議,但是中介機構作為資本市場的「守門人」,同樣需對企業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作出即時的審查和判斷。否則,將會迎來監管層穿透式監管、全鏈條問責。事實上,唯有如此力度,才能夠有力倒逼中介機構督促上市公司合規信披,打好信息披露這一場「硬仗」。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