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05年《粵劇危機》一文裏,指出「由於年輕人不易在成長中接觸粵劇,而在接受學校教育時,卻有機會接觸話劇;因此,就算長大後愛上粵劇,仍不難發現他們是以看西方舞台劇的角度來評價粵劇,燈光、音響、特效、舞台裝置的要求特高。」但「粵劇須在製作中,結合現代劇場科技效果,大大增加經營費用。這和現時大部分本地粵劇團以經濟製作條件維持演出的生存方法分別很大,製作成本也會大幅提高。」

為了培養青少年觀眾,民政局在《立法會2008粵劇政策文件》裏,羅列出兩大措施。措施一是「康文署、粵劇基金及藝發局均有主辦或資助主題型的藝術教育、社區推廣及觀眾拓展計劃;另亦支持試驗性質的教育研究計劃,以提供範例給學校參考,例如社區文化大使計劃、學校文化日計劃、高中生藝術新體驗試驗計劃、粵劇教學研究及試點計劃、青少年及社區粵劇推廣計劃。」措施二是「隨着時代的進步,粵劇界在保存傳統功架的表演程式之餘,亦需拓展新一代的觀眾,透過創作新劇目、發掘新題材,並配合舞台技術、布景和服裝等,以加強傳統戲曲的吸引力。為配合粵劇在繼承及改革創新的需要,康文署、藝發局及粵劇基金均有主辦或資助傳統及創新劇目的演出。」

以我在過去十多年所見,粵劇發展基金和藝發局都有一定資源資助向青少年推廣和教授粵劇的活動,康文署也會舉辦以青少年為對象的粵劇演出,但成效未算全面。成功的一面是很多年輕演員都是在少年時期有機會接觸粵劇,因而愛上粵劇,並且投身粵劇行業。近年粵劇界新人湧現,便是最明顯的成果;可是在培養新一代的觀眾方面便交不出成績來。現時粵劇的觀眾群仍是以長者為主,戲班要迎合這群觀眾的觀賞習慣及維持低成本製作的運作模式,以傳統方式演出舊劇目,成為最有保障的經營之道。如果不是取得公帑的資助,劇團甚少演出新劇;就算演出新劇,故事多以長者觀眾為對象,加上獲得的製作費也只有四五十萬元,富有創意又配合舞台技術、布景和服裝的劇本偶有一二,但礙於成本或觀眾反應,甚少重演。

粵劇是否真的不能吸引新一代觀眾購票入場呢?新光戲院上演與近代中國政治人物事跡相關的新劇,觀眾群便有成年人和中年人。對新觀眾來說,故事題材畢竟是第一項吸睛的要素,配合足夠的宣傳,或許也能刺激他們購票欣賞粵劇的興趣。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