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光大瀕臨失傳的技藝,金永才打破傳統精選徒弟對外傳藝。(記者和向紅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和向紅報道)今天(20日)是71歲的烏銅走銀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金永才最為高興的一天,16位熱愛傳統技藝的追隨者以傳統方式正式拜他為師,專心學習這門需要發揚光大的國家級技藝。這些學徒中,多數是80後90後,除雲南外還有北京、江蘇、浙江等地的藝人才俊。金永才介紹,之前曾兩次招收12位學徒傳承烏銅走銀製作技藝,此次還破例收下了來自北京的女徒弟。他希望年青弟子以「誠實守信、積德行善」自勉,傳承好、傳播好烏銅走銀製作技藝。

師傅與女徒弟簽訂師徒文約。(記者和向紅攝)

拜師儀式在雲南省第一家非遺傳習館「烏銅走銀傳習館」舉行。迎着春天的晨光,金永才緩緩走向主禮台,進位、整冠、束禮、彈塵,拜天地國師位,上香叩首,隨後徒弟一一向師傅呈茶葉等拜師禮、呈拜師帖、自我介紹、敬茶。師傅依次向徒弟贈送工具、回禮、簽訂師徒文約,五位國家級非傳承人見證、一一蓋章。整個儀式充滿了師徒傳承這種古老儀式的肅穆感、莊重感。

金永才製作的烏銅走銀作品。 雲南傳真

烏銅走銀是雲南一種獨特的銅製純手工工藝,始創於清雍正年間的雲南石屏縣,距今已近300年歷史,它以烏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將純銀(或金)熔化後走入花紋圖案的刻痕中,利用高溫使銀(或金)與烏銅融為一體,再經過冷卻、打磨、拋光、捂黑等技術處理後,底銅自然變為烏黑,透出銀(或金)紋圖案,呈現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技藝效果,其色彩古色古香、典雅別緻。因一般多以走銀為主,故稱「烏銅走銀」。

古老的技藝融入時尚元素,烏銅走銀進入活態傳承階段。 雲南傳真

參加儀式的行業協會代表、非遺傳人等對拜師活動給予點讚支持並寄語金永才大師團隊,要將傳統技藝融入到現代生活,讓普通的老百姓能夠感受到、享受到這門技藝的深厚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作為拜師儀式見證者的王軍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老湯精配製第四代傳承人,在哈爾濱建有三五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館。他12年來共收集了全國各地358位國家級和省級傳承人的5800件作品,走遍了31省市,拜訪了200多位國家級傳承人。他說,收藏作品不是為了將來升值,而是要實現國粹藝術的最大價值。藝術品的最大價值不是孤芳自賞,不是獨樂樂,而是眾樂樂。雲南省民俗學會會長木基元教授向本網記者介紹,非遺領域的創造創新,可以從師徒傳承、教育傳承、品牌傳承入手,走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品牌性保護的發展路子,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活態傳承,建立起更有活力的良性循環體系。

國家級非遺技藝傳承人金永才。(記者和向紅攝)

作為烏銅走銀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國家級首席技能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金永才自2009年始相繼創辦「烏銅走銀博物館」和「烏銅走銀傳習館」,以傳統方式收徒12人傳授技藝,其嫡傳弟子中已有2人被命名為省級傳承人、4人被命名為市級傳承人、4人被命名為區級傳承人。烏銅走銀在古老走向現代的傳承中,金永才以寬廣的胸懷打破了幾百年來「傳男不傳女,傳媳婦不傳姑娘,不能傳到雲南之外」的行規陋習。

金永才潛心創作中。 雲南傳真
金永才製作的烏銅走銀作品曾獲得多項國家級金獎。 雲南傳真

金永才自幼喜愛民間傳統藝術,對古玩珍品、文房四寶、珠寶玉石和青銅器等情有獨鍾並有較高的鑒賞識別能力。自18歲始,金永才學習並致力於金、銀、銅飾品製作,尤以製作傳統首飾見長,如頭飾、發簪、柳葉耳環、手鐲、圍腰扣等婚禮用品。1982年,金永才正式拜烏銅走銀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李加汝為師,系統學習烏銅走銀這門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四十年來金永才創作烏銅走銀作品百餘件,其主要作品為方鼎、文房四寶、酒器、茶器、香爐、花瓶等傳統禮器及生活用具,獲得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銀獎、銅獎80餘項,並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展覽。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