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廚洪永祥說,從業員的收入在社會上只算中下水平。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62歲的洪永祥從業逾40年,是精於粵菜、川菜兩大菜系的酒樓大廚,經歷過旅客絡繹不絕的盛景,也體驗過疫情帶來的蕭條。在他看來,近年餐飲業競爭激烈,員工待遇卻停滯不前,加上年輕一代對職場觀念轉變,令「人手荒」愈演愈烈,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近年旅客對香港食肆服務態度時有抱怨,洪永祥也有耳聞。他相信大部分情況是誤會,絕大多數從業者並非主觀懷有惡意,更不是要將怨氣發洩在客人身上,只是客觀工作環境使然。「飲食業整體是很缺人手的,樓面、廚房、清潔等,每個部門都可能不夠人,一個人要當兩個人用,員工又忙又累,臉上肯定見不到太多笑容,被顧客誤以為是黑面、態度差。」

他舉例說,人手充足下,一位樓面侍應或只需要看顧10枱客,客人有需要舉手時,也能及時得到回應;若是人手不足,侍應又要去後廚兼顧傳菜,就有可能讓客人等候良久都無人招呼,感受自然欠佳。

他續指,年紀較大的本地侍應生普遍不諳普通話,有時內地遊客詢問餐牌,侍應生有心解答,結果卻是「雞同鴨講」。「服務業者的心態是一視同仁的,不會區別看待旅客和市民。只是有時候太多工作要做,這一枱服務久了,那邊還有客人在等,未必那麼周到。」

返紅日 長工時 缺新血

至於為何請不到年輕人入行,洪永祥分析最大的原因還是時代變化,新一代已不再為生計、填飽肚子而奔忙,轉而追求更大的個人發展。他憶述自己入行時,大部分同事都十分珍惜工作機會,靠它養家糊口,但近幾年入職的年輕同事狀態卻大不相同。「年輕人很少一來就打算長做,都是做兼職,賺外快,對同事關係也比較淡漠。他們有父母、屋企可依靠,有時候叫他們OT(加班),有補水,也不肯來。」

香港餐飲業薪資與當初相比吸引力亦減弱,折合時薪的「性價比」更低。「在我們那個年代,做飲食是好工作,吃飯不用錢,又包住宿,收入算是不錯。唯一的缺點就是工時長,假期少,陪不到家人。」洪永祥說,當今從業員的收入在社會上只算中下水平,亦不包住宿,加上超長工時和紅日返工,更令人望而卻步。

他說,疫後餐飲業未完全復甦,行業競爭激烈,部分從業者心態趨於浮躁,總希望在幾年內一步登頂,輕視日積月累的經驗,「比如廚房,從一個初級廚師成長為高級廚師,是需要『咁上下』經驗才行,有些人可能做廚兩三年,就自己去開餐廳,這麼短時間其實很難保證出品質量;出品不穩定,就無法持續吸引客人。這也是不少新餐廳開不久就執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