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葛沖)在歐美所謂「中國電動汽車威脅」和對華「去風險」的雜音聲中,德國總理朔爾茨率領由德國商業巨頭組成的「夢之隊」,對華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正式訪問。這是朔爾茨上任以來第二次訪華,「此前他從未對一個國家進行這麼長時間的訪問。」顯然,面對要合作還是要對抗的選擇,德國政府又一次「大張旗鼓」地以實際行動予以了確認。

「德國致力於維護多邊國際秩序。」「德方不贊同對立對抗。」「德方反對保護主義,支持自由貿易。」16日上午,在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中,朔爾茨再次旗幟鮮明地亮明了立場。此前,德方已曾多次就此向中方表明態度。今年初,朔爾茨亦曾向中方強調,德方反對保護主義,反對「脫鈎斷鏈」,樂見中國發展振興。去年7月,德國政府首次對外公布的《中國戰略》稱,德國增強自身韌性,並不意味着同中國「脫鈎」,兩國仍為彼此的重要市場。

中德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德國聯邦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去年德中貿易額為2531億歐元,中國連續第八年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德國經濟研究所援引德國央行的數據分析指,去年德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同比增長4.3%,總額達119億歐元,創下歷史新高。多年來,中德合作結出的豐碩成果,也早已一再證明,中德之間沒有根本利益衝突,彼此不構成安全威脅。中德合作對雙方有利,對世界有利。

除了亮眼的中德關係,中法關係今年也注定會格外引人注目。中德關係和中法關係一向被視為中歐關係的兩大重要「引擎」。去年,國務院總理李強分別訪問了德國和法國。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之間預料還將會有一系列高層互動。法國是中國在歐盟內第三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實際投資來源國。中國則是法國亞洲第一大、全球第七大貿易夥伴。中德、中法關係不斷向好,無疑將有助牽引中歐關係進一步走出前些年的冷淡與陰霾,邁向更為健康發展的軌道。

幾年前,歐盟發布的政策文件曾給中國同時貼上夥伴、競爭者、制度性對手三種標籤,但事實證明,這種三重定位不符合事實,也不可行。正如王毅外長在全國兩會記者會上指出,中歐並沒有根本利益衝突,也沒有地緣戰略矛盾,雙方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中歐關係的正確定位應當是夥伴,主流基調應當是合作,關鍵價值應當是自主,發展前景應當是共贏。放眼全球,只要中歐互利合作,陣營對抗就搞不起來。只要中歐開放共贏,「逆全球化」就不會得勢。

責任編輯: 之袁